浅析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浅析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治疗

徐建春 谭于伟

丘北县人民医院 云南 文山 663200

摘要: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感染类型。其与卫生不良存在较大关系。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反复性较强,积极寻求最佳临床治疗方法对消除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泌尿系统感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较大,本文将主要围绕泌尿系统感染出现的症状以及相关预防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泌尿系统感染;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

1.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

该疾病起病突然,发作迅速,且大部分急性膀胱炎患者与性行为存在一定的联系。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是膀胱刺激征尿频、尿痛、尿急,且患者的膀胱区以及会阴区会出现不适感及尿道灼烧的痛感。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患者,出现尿频的程度不同,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的情况。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排出的尿液比较浑浊、尿液中富含大量的白细胞组织,患者也会出现终末血尿、全程血尿,甚至部分患者排尿时会排出血块。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全身感染症状,通常患者的体温处于正常或者低热的状态。

1.2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

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常会出现膀胱刺激征、血尿、患侧或者双侧腰痛以及患侧脊肋角存在显著的压痛或者叩击痛等症状。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感染的相关症状,高热、食欲不振、寒战、呕吐、头痛以及恶心的情况,患者尿液检查常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血沉增快的情况。

1.3无症状菌尿

无症状菌尿属于一种隐匿性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其常见于老年女性以及妊娠阶段的妇女。无症状菌尿的患者通常不存在症状表现。

1.4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临床差异性较大。患者常出现尿频、尿育、尿急、腰背部疼痛、排尿困难、耻骨上区疼痛、发热以及脊肋角压痛等情况。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还会伴随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后遗症也比较多,其中最严重的后遗症为尿脓毒血症以及肾功能衰竭。

2常见致病微生物

2.1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约占70%~95%。大肠杆菌具有丝状表面黏附的细胞器,称为菌毛。菌毛可促进细菌附着于膀胱上皮细胞表面,激活特定受体依赖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并刺激上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表达受体,吸引炎性细胞聚集并穿过黏膜,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2奇异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在短期导尿患者中不太常见,是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独有的致病微生物。收集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的尿液标本,40%可分离出奇异变形杆菌。其发病机制类似于大肠杆菌,通过菌毛介导黏附并定植于尿路黏膜,分泌能促进结晶生物膜形成的脲素酶,其水解尿素能力是其他微生物的几倍。

2.3真菌

真菌性尿路感染在国外社区少见,院内感染较普遍,占10%~30%。一般无症状,多由念珠菌导致,其他真菌有酵母菌和霉菌等。念珠菌尿路感染多见于留置尿管患者,通常发生于菌尿和抗生素治疗后,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

3尿路感染的预防

3.1改变生活方式

即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及行为习惯,尤其是女性。有研究指出,应为妇女提供避孕的替代形式;研究发现,生理性膀胱冲洗(饮水)对预防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凡能正常进食水的患者,每天饮水>2000ml,保持尿量>2000ml。

3.2预防CAUTI

明确适应症,尽量避免留置尿管,尤其是尿路感染高危人群;必要时可采取替代方法,如间歇性导尿、使用耻骨上导管或尿道支架、避孕套代替导管等;还可使用膀胱超声扫描仪监测膀胱容积,减少不必要的置管。同时,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不再需要导尿管时应及时拔除。手术患者术后应尽早拔除尿管,最好在24h内,除非有继续使用的必要。

3.3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对尿路感染没有预防作用,反而会导致膀胱壁机械性损伤,膀胱表面黏膜受损,并使导尿管管腔中尿液逆流入膀胱,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因此不推荐对留置导尿患者常规进行预防性膀胱冲洗。

3.4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

连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已被推荐为预防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方法。英格兰公共卫生机构推荐使用低剂量的抗生素预防夜间尿路感染症状的频繁复发。甲氧苄氨嘧啶和呋喃妥因是常用的预防性抗菌药物,前者通过抑制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生长实现预防作用,后者则通过干扰细菌代谢和抑制细菌附着而产生作用。缺点是会产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有恶心和念珠菌感染,即使低剂量,长期应用后依然会产生并发症。因此,应谨慎选择连续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用药期间定时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监测。有报道称,使用雌激素、蔓越莓产品、抗坏血酸维生素C、甘露糖、乳酸菌和疫苗等也可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但有些方法仍存在争议或缺乏进一步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证实。

4尿路感染的治疗

4.1抗生素治疗

台湾传染病学会2000年发布的尿路感染抗菌治疗指南指出,院内或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替代药物有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欧洲泌尿学协会(EAU)2009年泌尿系统感染指南表明,治疗方法应取决于疾病严重程度。经验性治疗推荐方案为氟喹诺酮(左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氨基青霉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二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治疗时间通常为7~14d,也可延长至21d,推荐治疗结束后5~9d及4~6周做尿细菌培养。

尽管众多指南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了较为详细和严格的规定,但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却依旧十分常见。2011年,一项关于抗生素治疗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太地区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异恶唑(TMP-SMX)的耐药性有增长趋势,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同年,瑞士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产ESBL大肠杆菌比例在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中逐渐增多,且这种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由此可见,使用抗生素治疗尿路感染的现状并不乐观,若产生多重耐药菌或真菌,会对治疗造成进一步的困难。

4.2抗真菌治疗

真菌尿路感染多使用两性霉素B(AMB)联合或不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系统治疗,采用这种全身治疗的原因是管腔中的真菌聚集后往往会导致播散性念珠菌病或深层实质感染。有文献报道,可在膀胱局部以生理盐水、AMB或氟康唑进行间歇或连续性冲洗。使用两性霉素B进行膀胱冲洗可有效清除念珠菌,持续性冲洗比间歇性效果更好。具体机制除药物抗菌作用外,还可能与膀胱冲洗的方式有关。尽管膀胱冲洗不被提倡用于尿路感染的预防,但对于已经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而言,膀胱底部、内壁已被大量沉渣、结晶以及生物被膜等异物覆盖,冲洗对内壁黏膜的损害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对异物具有冲刷引流作用,从而有利于尿路感染的治疗。因此,可以考虑将膀胱冲洗作为治疗尿路感染的又一途径。

5结语

泌尿系统感染属于常见感染病,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疾病的发病率在各类感染疾病中居第2位。目前,国内外对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研究比较全面,包括预防CAUTI、加强健康教育等;而在治疗方面仍以使用抗生素为主。泌尿系统感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进行致病菌检查,确定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再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滥用抗生素情况的发生。如对严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泌尿系统感染是否进行膀胱冲洗以及具体的冲洗方式、冲洗溶液、冲洗频率等可进行科学探讨,以便为尿路感染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爱忠,邬玺,王彩.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2):155-156.

[2]盛微翔,史伟峰.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结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