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3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研究

蒋星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以60例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入院时间在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并将其划分为两组,即参比组和研究组,分组方式为随机抽取,两组均为30例。参比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以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症状发作至急诊室时间、分诊时间、行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PCI时间均低于参比组,且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参比组,同时参比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可以缩短其抢救时间,大大提升临床抢救效果以及抢救成功率,并且有助于降低病死以及疾病复发风险,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成功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重症急症,该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较高等特点,在患者发病过程中普遍存在心律失常、持久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导致心肌耗氧量不断提高,从而加重病情[1]。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时间越长其预后效果越差,因此探究及时、有效的抢救对策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重点内容。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应用到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获得显著临床效果,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细化职责建立医护患三位一体模型,并且对急诊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创新,大大提升临床抢救效果以及工作效率。基于此,本次研究将以探究采用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及价值为目的对60例患者予以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60例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在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参比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0例。参比组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9例;年龄范围在34-75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54.23±2.13)岁。研究组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龄范围在36-73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54.41±2.09)岁,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不具备对比分析意义。

1.2方法

参比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在此期间由值班护士及医生进行接诊,要求其在10min内安排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并迅速给予患者静脉通路、吸氧以及心电图监护,同时配合主治医师进行抢救。

研究组按照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一体化护理小组。首先需要建立一体化护理小组,组员由1名经验丰富、操作实力强的急诊科医生以及5名护士组成,在护理过程中对其实施责任划分,并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引导其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及效率。②制定急诊急救流程。在护理过程中由医务处以及急诊科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急诊急救流程,明确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在此基础上优化接诊、交接以及检查等环节,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③实施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在患者入院后预诊护士需要对其疾病情况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快速评估,并及时通知医师主诊,同时抢救护士需要全面掌握患者实际情况,统筹全程抢救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由1名护士负责生命体征监护、协助检查以及病情记录与观察,由1名护士负责静脉通道管理以及用药等工作,由另外1名护士负责沟通、记录转运等工作。④护理阶段。早期医护人员需要引导患者保持卧床休息,辅助其完成心肌酶以及心电图等基础检查,密切观察患者心率以及血气等生命体征情况,结合其实际情况给予患者2-5L/min低流量吸氧;中期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严格按照医嘱给予其静脉给药以及口服药物;后期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各项检查进行危险因素评估,明确医嘱执行情况,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抢救工作,待抢救结束后安全护送患者进行导管室。

1.3观察指标

由医护人员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症状发作至急诊室时间、分诊时间、行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PCI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病死以及抢救成功情况,通过具体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计算抢救成功率、疾病复发率以及病死率。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以t、x2检验,并表示为(x±s)、(%),当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差异性显著,具备比较分析意义。


2结果

2.1参比组患者症状发作至急诊室时间、分诊时间、行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PCI时间均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1。

1临床指标对比x±smin

组别

例数

症状发作至急诊室时间

分诊时间

行心电图时间

进出急诊室时间

PCI时间

研究组

30

355.69±127.31

1.09±0.23

4.54±1.21

39.38±17.21

52.78±11.23

参比组

30

541.29±167.24

2.34±0.34

7.34±1.52

53.37±19.38

60.39±12.17

t值


4.8366

16.6790

7.8938

2.9564

2.517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45

0.0146

2.2参比组患者疾病复发率、病死率均高于研究组,且抢救成功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2。

2抢救成功率、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

疾病复发

病死

研究组

30

27(90.00)

2(6.67)

1(3.33)

参比组

30

20(66.66)

9(30.00)

7(23.33)

x2


4.8118

4.4545

5.1923

p值


0.0282

0.0195

0.022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严重的心血管急症,该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使冠脉血供减少、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及坏死导致的,随着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患者心肌坏死程度将持续加重,大大增加病死及复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堵塞是导致心肌缺血以及坏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将快速改善冠状动脉再灌注、恢复心肌供血及供养作为基本抢救原则,并配合一系列治疗及干预措施有效减轻心肌坏死程度,从而为降低病死率创造有利条件[2]。通过对以往临床经验的总结发现,常规护理措施很难满足当代临床医学发展需求,并且护理模式尚未形成具体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极大程度上影响抢救效果。

在医学事业不断发展背景下,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受到相关医学工作者高度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提倡构建医护患三位一体化模式,并通过优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完善接诊、分诊、检查、抢救以及交接等环节,大大缩短患者滞留时间,保证其尽快接受治疗,从而提升其预后恢复效果。同时,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通过建立急救小组使其明确工作职责,全程参与患者入院、用药、疾病观察、出院以及随访等工作,要求其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开展抢救措施,在一定程度避免职责不清、交接不清、护理中断等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3]。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指标优于参比组,且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参比组,同时疾病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参比组(P<0.05)。

综上所述,选用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升护理水平以及抢救质量,而且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卢茵.医护一体化联合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9):1-4.

[2]张羽.医护一体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20(10):222-223.

[3]曹小红,叶秋梅,潘开菊.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0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