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工更新造林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浅析人工更新造林的问题及对策

潘雷

五常市林业和草原局 黑龙江省五常市 150200 【摘要】人工造林和人工造林更新隶属于统一范畴,做好人工造林更新工程其实就是人工造林的一种,都是要求在质量上满足生长要求,人工造林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合理的进行造林更新施工,是保障林木成活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浅析我国人工造林更新的问题,提出粗略的对策,为人工造林更新施工提供帮助。

【关键词】人工造林;造林更新;问题;对策

前言

在我国人工造林是解决森林面积消减、水土流失、泥石流和沙漠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造林和对森林的保护管理,增加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恢复植被绿化,为我们提供一个生态的、绿色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人工造林更新施工,是对病虫害、枯死或者破坏树种进行更换栽植,合理管养,快速成林,达到人工造林更新效果。合理科学的解决人工造林更新问题,提高幼林成活率,是造林更新施工的目标,对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工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

针对烧林地区采用播种造林直接在造林地上进行树木种子播种施工方法。播种造林不需要育苗、栽植、挖坑等移植过程,施工比较简单,适合烧林大面积的造林。

1.2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更新就是将树苗直接的栽植在造林地内。这类树苗生长快,成林早。树苗需要育苗、栽植、幼苗抚育等过程形成林,对每一个过程要求也比较严格,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是造林更新的方法之一。

1.3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就是一种嫁接方式,采用树木的不同位置进行分殖嫁接,保留原有树种的母本性能,无需育种、育苗,对嫁接环境要求较高,无性繁殖,环境越是理想,成活率越高。分殖造林方法一般分为插条、插干、埋干、地下茎嫁接造林等。

2.我国人工造林更新的问题

在人工造林中,常常会出现造林完成后幼林不能生长,或生长后枯死,导致造林失败,这是因为在造林更新时,对造林更新的问题了解不深,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造林失败。人工造林更新问题主要有:

2.1对林区周围环境考虑不周

早造林更新施工前,未对林区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细致的研究,在造林更新后,因为新树苗不能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导致无法正常生长,最后枯死或者长势不良,不能成材。

2.2苗种选择不当导致成活率低,造林更新效果不佳

在造林更新中,要因地制宜,什么样的环境就应采取适合的树苗进行栽植,不能因为省事或者降低成本投入随意栽植,导致树苗成活率低,造林更新效果不佳。

2.3造林密度不适中,导致树苗成活率低,造林更新效果差

在造林更新施工中,栽植密度应该根据树种特点进行栽植,而不能一味的寻求经验或者统一纯林进行栽植,这样树种在生长中就不能充分利用周围的土壤肥料、水分、空气等资源正常生长,物种单一病虫害几率大,导致成活率低,造林更新效果差。

2.4造林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导致造林更新效果差

造林施工不是大家简单意义上的挖坑种树,它也需要科学专业技术支持的,没有专业的造林更新技术,是无法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胡乱的栽植只能降低苗木成活率,导致造林更新效果差。

2.5造林更新管理不到位,影响造林更新效果质量

在造林完成后,不能合理严格的进行林区管理保护工作,也是导致苗木不能健康生长的原因,通过人为破坏、牲畜破坏、病虫害传播等问题,都会对造林更新效果产生影响。

3.人工造林與人工更新的措施

在进行人工造林的过程中不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措施,而且要密切关注林木的生长情况,并在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更新操作,以确保林区生长情况良好。通常情况下进行人工造林及人工更新有以下3种方法。

3.1播种造林及更新

利用播种的方法进行造林及更新林区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措施。此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只需将种子播种到预先选定的林区即可,减少了林区育苗及种植等环节,有效节省了人力及物力方面的消耗。但是利用此种方法也有着一定的缺限,那就是种子的用量较多,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1)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杂草对于种子的发芽率有一定的影响,2)种子很容易受到虫鸟的损坏。所以,利用此种方法进行造林及林区更新时要选择种子量较丰富的品种,同时要求种子颗粒较大且易发芽。

3.2植苗造林及更新

植苗造林及更新的措施是在人工造林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将幼苗植株直接种植到选定的林区内。利用这种方法造林时,因为幼苗已成长到一定程度,所以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成活率较高。同时,利用植苗进行造林及更新时对于林区前期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可在短时间内使林区生长到预期的程度。但是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对于人力、物力等的消耗要较播种造林的方法高很多,特别是对于幼苗的栽培及管理,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造林的成本。为确保植株在移栽的过程中能有较高的成活率,则要保证植株内部的水分平衡,这需要对幼苗的水分消耗与吸收情况进行科学把控,以避免其因脱水而导致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发生死亡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幼保持苗植株水分,常用的方法有枝叶修剪、截干、浸水、化学药剂蘸根或蘸泥浆等;同时,在移栽的全部过程都要确保植株水分充足,包括起苗、分级、包装、运输、栽种等环节。一般情况下,植苗造林采用的方法是穴植法[2]。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栽种时,第一步是挖掘种植穴,要确保种植穴直径大于植株的根系直径,而且要上下一致;第二步是进行栽种,此时要利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实行,即首先将苗木放入洞穴中,埋土到深度的2/3处,提一下苗以确保其根部顺畅不窝根,之后将土踩实;之后再将剩下的1/3空间填满土壤并踩实;最后在表面盖上一层浮土。植苗造林及更新的种植方法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而在北方则只能在春、夏、秋三季进行[3]。

3.3分殖造林及更新

分殖造林及更新是将分长势较好树种的部分营养器官种植到林区。这种方法既能较完整地保持林区原有树木的本体性状,又能培养出较优良树种。这种种植方法能避免在育苗工作过程中的各项消耗,可有效降低造林成本,在条件满足时可适当扩大其应用范围。但是利用此种方法对于嫁接本体的要求较高,要确保本体具备无性繁殖的能力,以保证嫁接后的苗木能有较高的成活率。分殖造林可采用的方法有多种,如插条法、插干法、埋干法、地下茎法等,每种方法在具体操作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插条造林应用较为广泛,其采用树木的部分枝条作为插穗,将其种植到预定的林区。通常插条要生长1~3年,粗度达到1~2cm,选定的长度要达到30~70cm。扦插的深度则要根据地质情况决定,干旱林区的扦插深度要较地面低,湿润林区的扦插深度要较地面高,一般高出3~5cm。一般情况下,分殖造林工作在春秋两季开展,也可在雨季开展。

结语

人工造林在森林面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整体环境,其对环境的有益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工林区不但对生态资源建设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工造林保产增收各项操作的实施及对于人工造林及更新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关注能有效提高林区树木的产量及质量。由此可见,人工造林及更新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诗梅.论林业造林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农技服务,2017,34(7):94.

[2]许文滨.论如何加快造林更新的速度与质量[J].民营科技,2017(2):182.

[3]郭晓丽.人工造林技术及成活率提升的措施浅谈[J].中国林业产业,2017(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