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 一种跨媒介视角的空间设计解读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2

闲笔—— 一种跨媒介视角的空间设计解读方法

尹宏德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本文从文学和艺术的领域借鉴了“闲笔”的概念,作为解读中外空间设计的一种新视角。通过对三个经典设计的重读,尝试初步建立一种以“闲笔”为核心的空间设计与理解的工具。

关键词闲笔;空间解读;设计方法

1“闲笔”在多类型媒介中的体现

1.1 “闲笔”本意

闲笔,文学批评的用语,尤指小说创作中与主线故事无必要关联的内容。明末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明确提出文章的“正笔”与“闲笔”的概念,作者着意处,“文虽少,却是正笔”,而所谓“闲笔”却往往写得汪洋恣肆“绚烂纵横”。

1.2 传统种媒介中的“闲笔

(1)文学中的实例

“闲笔”这一概念虽然到明末才产生,但是至晚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就已经熟练地在历史大叙事中穿插大量市井闲篇、微末细节的描述。欧洲文学巨擘巴尔扎克、塞万提斯等人的著名小说中,也散布着大段的哲思讨论与支线内容,甚至已经成为后辈学者专门进行研究的素材。

前文提到的《水浒传》第二回,主要故事是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对主要角色扣人心弦的故事叙述中,却时时提及围观路人的反应。“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夹批)

(2)视觉艺术中的实例

视觉艺术发展成熟以后,渐渐脱离宗教图解、皇家叙事的桎梏,作为人的趣味逐渐渗透到绘画的内容,浸淫出枝脉庞杂的视点和方法。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到盛唐以后,在佛经内容基础之上,无名画工们渐渐在背景中加入了大量当时的社会风俗场景。伦勃朗的名作《夜巡》,虽然是多人众酬的一幅肖像画定件,艺术家却在构图光影险要处设置了毫无关系的儿童和小狗。中西方古典视觉艺术发展到绚烂时期,甚至出现了以“过分”的篇幅铺陈无关细节的题材和艺术家。比如中国元明时期流行的《货郎图》、西方的Hieronymus Bosch、Bruegel Pieter等艺术大师。

(3)戏剧影视中的实例

中国当代导演在贾樟柯在论及编剧技巧时这样形容:好的叙事就像沿着一条安静的河流泛舟,非情节的“闲笔”则有如江岸上的草木丛林,不时打断水水行舟的航程,对情节起着映衬烘托作用。

在台湾舞台导演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中》中,“暗恋”、“桃花源”两个古今呼应的主线故事交错上演,时空交错,在已经缤纷复杂、绵密精巧的结构之上,作者又设置了舞台美工和剧务之间的乌龙桥段穿插在转场之间,让沉浸于主线剧情的观众不时跳脱出来,打个机灵,原来身在戏外!此外,还有一位神秘的女子,游离于所有故事之外,在舞台前后不停追寻“刘子骥”,也就是《桃花源记》原著中离家寻访桃花源而不得的那位南阳人。这条几乎弱不可见的细线,却把古人今人关于“桃花源”如烟缥缈、期而不得的情愫化为有形。

1.3 闲笔艺术理论维度的讨论

正如金圣叹所说,闲笔“以事论之,谓是旁文;以文论之,却是正事”。张竹坡评《金瓶梅》时也感叹:“不知是忙中闲笔,还是闲中忙笔也?”可见,“闲笔”与“正笔”是辩证统一的,是小说,尤其是以日常生活的闲情闲事为主要内容的世态人情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楼梦》叙写“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其中有大量的“琐碎”之笔,“它们看似是与小说的情节无甚关联的闲文,实则闲文不闲,内含无限烟波”。在传统的创作媒介中,无论文学、绘画、还是电影、舞台,“闲笔”都发展成为一种举重若轻的美学趣味与有效方法。

2、空间设计中的“闲笔基因

2.1 中西方空间设计中“闲笔的出现规律

与艺术发展脉络中的情况类似,空间设计也是在先后摆脱经济和技术束缚、宗教和礼仪教条的情境下,开始容纳更多基于“人的趣味”的方法。在古代中国,主要建筑空间设计手法遵循礼仪法度,一直延续到近代,突破极少。这种“闲笔之兴”在园林领域早早萌芽,与法度严谨建筑主体方法并行发展了上千年,其特点是,虽然理论与杰作频出,但始终没有撼动礼法在空间设计中的庙堂地位。而西方建筑设计的“闲笔”则更多是在装饰构造层面,寄生在固有空间模式之上,代代繁衍,到洛可可时期甚至让空间操作不堪重负。近代西欧工业兴起最终导向的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狂飙席卷了全世界的空间设计,巨浪下的“闲笔”之趣看似烟消云散。物极必反,后工业时代,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入价值反思阶段,现代主义的英雄大师和后起的设计者,开始各自寻找理性机械方法缝隙中的文化性与私人性的空间设计原点。

2.2 园林理论闲笔理论的演绎

明末造园家计成《园冶》卷一“装折”篇中说,“凡造作难于装修,惟园屋异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环定端方,相间得宜,错综为妙。” 清代钱溪的《履园丛话》说“造园如做诗文,必须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够。”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造园及其品评的三种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与"眼前有景"。童寯曾说,园林难以度量,意思也就是难以设计。一条小径可以度量,但一条“弱径”如何度量呢?它不仅仅是指铺路的材料,也在表达一种状态和感觉,这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趣。在园林一脉,“闲笔”经历了从古典方法到现代理论的演化和提炼,为当代建筑实践奠定了基础。

3、从闲笔视角重看几个中外经典设计

3.1 勒·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

60e2a18d5bf84_html_15acaa251ea6d9b5.jpg

1萨伏伊别墅剖面图(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中前期,现代主义建筑发展鼎盛,由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既是建筑师的中期代表作。建筑于巴黎郊区的普瓦西,宅基为矩形,长约22.5米,宽为20米,共三层。设计逻辑简单,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水平长窗舒展开阔,外立面朴实无华。但光其内部空间复杂,一个折返的坡道贯穿建筑核心,串联起建筑的多个功能,同时沿途创造了变化多端的景观。现代建筑认为空间和功能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飞跃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现代主义强硬的机械主义基因,引发了人们对早期现代主义作品丧失人性的质疑。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在事业中期已经迭代。基于“空间——时间”的概念,在传统三维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把追求效率的交通功能,分裂出富于闲情逸趣的自主体验空间,这使得萨伏伊别墅成为现代主义强调理性方法到探索人本趣味的过渡之作。

3.2 阿尔瓦罗·西扎——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

60e2a18d5bf84_html_3fbd5d882e1c7e4.jpg

2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鸟瞰(图片来源:网络

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群,完成于1995年。建筑群沿着三角形基地的两侧配置,中央形成开放中庭与集会空间。建筑功能上为办公室、礼堂、半圆形的展览厅图书馆,南侧建筑群由四栋独立的设计工作室所构成。

在对西扎建筑作品的诸多分析中,有一个称为“游戏”的独特视角。很多专业人士观察西扎的建筑后,会发现在众多细节令人费解的处理 。诸如“房间中突兀的一颗柱子”、“拟人化的立面”、“无用的基础”“柱子端头相互冲突”等等。鉴于西扎的设计所呈现的成熟技巧,可以看出这样的 “低级失误”绝不是能力不足的露怯,而是设计大师在建筑学高级阅读层面设置的一系列智力游戏。西扎凭着这种“游戏”的心态,希望以这种设计上的笨拙感,来暗示当时现代建筑所处的一种含糊状态的危机。看似诙谐的“闲笔”体现的其实是最深沉的忧虑。

3.3 王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60e2a18d5bf84_html_6eca9e2519c83c8.jpg

3: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教学楼景(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转塘镇。一期工程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建筑面积约7万㎡。在整个设计中,贯穿了设计师王澍对园林空间美学的精神提炼。尤其是在教学楼的设计中,在立面之外,盘绕了完全非常规的立体游廊。这种“闲趣”更是来自设计者对古代山水绘画中画家对读者视线引导的具象化借鉴。

4总结——“闲笔”作为空间设计中的一种桥梁

4.1作为设计者与体验的桥梁

首先“闲笔”是基于文学绘画和绘画传统理论的一种创作手法,从这个角度可以探讨一种形而下的空间设计实践手法。在当下主流体系化思维潮流中,这种看似复古与过度依赖人的趣味的操作,却是一种在实践中非常贴近设计者意图和使用者体验的信息复合体。

4.2作为从心象方法的桥梁

“闲笔”更能够让设计者在思想方法和美学理想与实际空间运作手法之间建立概念联系,是一种能够洞穿“道”、“用”、“术”几个层面的信息管道。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汲取中西多种文化传统和文本媒介的美学精华。


参考资料

[1]《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2]梁扬、谢仁敏《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王澍,《那一天》,《时代建筑》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