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研究

毛吾列提别克 ·哈布德热合曼

阿勒泰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站 836500

摘要:随着养牛业的规模化发展,牛群疾病也日益凸显,并成为抑制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以牛病毒性腹泻影响力最大,该疾病不仅传染性强、破坏面积大,还会严重威胁牛群身体健康,影响人类饮食安全,为此,加强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力度最为关键。文章综合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类型,并制定疫病防控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养殖人员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多型性;防控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具有多种病毒类型,是一种防控难度较大的病毒病,因此,在防治该疾病的过程中,需根据牛群实际养殖情况,制定综合性的免疫措施,务必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强化引种检疫流程、全方面进行免疫接种、合理调节牛群饮食结构、增强牛群免疫力,为牛群提供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率,确保牛群养殖业的长远持久性发展。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

牛病毒性腹泻具有多种病毒类型,具体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其一,生物型,该类型可根据细胞病变分为NCP型和CP型,一般来讲,前者不会发生细胞病变,而后者发生细胞病变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不可单纯定义导致细胞病变的毒型属于CP型,在特定情况下,NCP型病毒可转型为NCP型病毒。其二,基因型病毒,该类型病毒又可分为BVDV1和BVDV2病毒,两者间的病毒既有一定的差异性,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可根据其血清学反应差异性,采取单克隆抗体方法进行两种基因病毒类型的区分[1]

  1. 牛病毒性腹泻的致病性

BVDV1和BVDV2是牛病毒性腹泻重要致病性,其中前者可引发牛群肺炎疾病,进一步发生大批牛群死亡等现象;而后者致病性会引起牛群急性出血,致死率较高;与此同时,BVDV还可影响牛繁殖系统,致使牛出现流产现象,病牛一旦感染此种病毒,就会终身携带。

  1. 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及症状

3.1流行

一般来讲,病牛和带菌牛均是此病的传染源,病牛可通过自身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病毒,甚至还有一部分病牛可通过胎盘感染。此外,病牛所排出的污染物可影响周边土壤、水源及环境,病牛在感染病毒性腹泻后,通常会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在感染14-21天后,其病毒才可显现为阳性。不仅如此,该病毒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流行性,在早春和冬季最为常见,如无合理的养殖模式、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较差,均会增加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率。

3.2症状

根据病牛疾病症状情况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其一,急性病症,感染此类型疾病的病牛会表现出腹泻、便血、脱水、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水增多、流涎等诸多症状[2]。一般来讲,病牛在发病14天后就会出现死亡现象。其二,慢性型,慢性型病症由急性病症演变而来,病牛会表现出抑制饮食、体型消瘦、间歇性腹泻等症状。如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就可在病牛消化道上发现明显病变,其中食道、胃肠粘膜等部位均可出现出血、肿胀、糜烂等现象。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疾病防控

4.1接种防疫疫苗

现如今,牛病毒性腹泻的防疫疫苗主要包括:灭活苗、弱毒苗两种,这两种疫苗已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有实践表明,这两种疫苗均适用于抗原差异性小的毒株,如后期毒株产生变异。就会大大降低这两种疫苗的应用效果,对此,诸多学者尝试研究新型可靠防疫疫苗,以此来弥补这两种疫苗存在的缺陷,例如: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等等。

4.2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科学合理的选择养殖场地是确保动物健康生长的首要前提条件,因此,养殖场地应尽量远离人口密集区域,并和其他养殖场有安全距离,选好场地后就应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与布局,合理划分养殖场内部生产区及生活区,做到区域分离。此外,在引入种牛的过程中,应严格进行检疫工作,避免引进带病种牛,增加疾病潜在感染的风险[3]

4.3增强牛群免疫力

在防治该疾病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由于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会破坏牛群肠道菌群,最终导致牛群肠道菌群失调,影响牛体肝肾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病牛耐药性,影响牛群自身免疫力,诱发其他类型疾病。为此,在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的过程中,应采用益生菌和免疫增强剂,这两种药物可有效调节牛群肠道菌群,对预防该疾病也可起到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养殖人员还应适当增加牛群运动量,增强牛群自身抵抗能力。

4.4营造适应的生长环境

适宜的生长环境是保障牛群健康养殖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的过程中,如当地条件允许,应为牛群提供面积开阔养殖场地,进而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如当地条件有限,应做好牛舍内部管理工作,注重牛舍通风,保持牛舍干净整洁。与此同时,每到冬夏季节,还应做好防寒、防暑工作,合理控制养殖舍内的温湿度,以免病牛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引发胃肠炎等代谢性疾病。另外,养殖人员还应合理控制养殖舍的养殖密度,做好地面消毒工作,并根据当地疾病的发生情况,每周消毒一次,从根本上控制牛群疫病的发生。

4.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在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过程中,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降低牛群疾病发生率的首要因素。首先,应对牛群注射弱毒苗和灭活苗,这两类疫苗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进而达到预防牛群疾病的目的。但是在接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也很关键,这直接关乎到牛群整体的免疫效果,为此,相关人员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并从最大限度上提高免疫防疫效果。其次,如出现患病牛,就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它无病牛群的健康生长,并对死亡病牛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带病肉制品流入市场[4]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影响牛群健康养殖的重要前提之一。为确保牛肉制品的安全性、促使牛群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防控力度最为关键。良好的防控工作可从根源上降低牛腹泻疾病发生率,并省去牛发生疫病后的诸多繁琐环节,既起到节约人力、物力的作用,还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养殖人员的养殖损失,从而为优化牛群养殖模式提供良好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小静,张巧娥,李继东.基于密码子偏性对应分析数据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型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218(02):28-37.

  2. 孙亮、呼正祥、高春生.牛病毒性腹泻临床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20,391(11):110-110.

  3. 欧涛.浅析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与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9,40(008):24-25.

  4. 刘泽余,李健友,刘占悝,等.吉林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9,46(01):24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