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以洪山广场为例浅谈城市广场的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3

容器 ---以洪山广场为例浅谈城市广场的营造

陈逸寒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承载当代都市多元化生活的重要“城市容器”空间,其发展已经走过了很长的历史。本文在综合分析城市广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武汉市洪山广场为例,针对洪山广场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营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空间。

关键词:容器;洪山广场;广场营造;人性化


  1. 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发展,城市公共生活不断多样化,当代城市人群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新颖,人们的生活标准也日益提升,人们之间娱乐、交往、休闲、文化、消费等公共活动日趋丰富。公共生活的日益丰富,需求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大型综合体、博物馆等。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城市是磁体和容器的结合体。他将城市比作“容器”,城市作为容器的功能在于储存人类的文明。一个城市的精髓在于其对于公共空间的塑造,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容器”在城市发展和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容器”空间具有比较典型的特征,本文将通过部分成功案例,简要概述广场作为城市容器空间的发展,然后重点以武汉市洪山广场为例谈谈洪山广场在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城市广场营造中的几点建议。

  1. 广场作为城市容器的发展

城市广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初是用于议政和市场,当时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大多数公共活动都是在广场上举行,并作为公众交流思想文化、举办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

到了古罗马时期,作为古罗马时代的城市中心,城市广场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开始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也用于发布公告、审判、欢庆、竞技等活动。罗马早期的广场是凌乱建造起来的,没有统一的规划。到了共和末期的凯撒广场,第一个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新形制。

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城市广场比起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广场,在功能和形态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世纪时期的广场作为意大利城市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多具有较强的围合性,广场周边总是布置着市政厅或教堂,它们共同形成了广场的边界,并且这些建筑物本身在规模尺度、视觉效果、风格特征上都互相协调统一,令人赏心悦目。

60e7b78e5e71b_html_35ab63817476454b.gif60e7b78e5e71b_html_be1b330aaa96bf78.gif 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建设力图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广场反映人们的新生活以及纪念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广场在设计中的科学性和理性化程度有了明显加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广场之一,其
特点是脱离城市交通,三面都由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了一种浓郁而亲切的
氛围。广场在空间尺度上也富于变化,富有层次。广场在设计上新旧建筑相统一,尺度适宜,运用借景手法等,都给人以更强烈的空间感染力。

圣马可广场上的钟塔 圣马可广场

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的功能、规模和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广场盲目追求大的尺度,缺乏人性化的设施,致使一些广场空间缺乏亲切感和舒适感,使其逐渐变得无人问津,人们不愿意在这里进行户外交流活动。相反,一些尺度适中、环境优雅的广场却能够吸引人驻足,巴塞罗那皇家广场就是一个小型的城市广场,皇家广场位于巴塞罗那哥特区,曾是巴塞罗那和阿拉贡君主的宫殿,至中世纪时成为阿拉贡王宫的中心广场,用于举行各种重要活动。现在的皇家广场依然是巴塞罗那最具活力的广场之一。广场上遍布酒吧和餐厅,一年四季都热闹非凡。作为城市中一处小型的广场“容器”,周边建筑柱廊围合成供人休憩倚靠的交往空间,广场中的绿化、遮阳伞体现出人性化关怀,广场中央的座椅和小型喷泉四周可以供人坐下交谈。毫无疑问,这样的城市空间是迷人的,是最吸引人的。

60e7b78e5e71b_html_b2bdbdd27d5fe40b.gif 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场所,它在设计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空间组合,它应该具有凝聚力,其目的是实现人在其中的交往等公共活动,一座城市的核心是人,那么城市广场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吸引和汇聚人。

60e7b78e5e71b_html_a56c27f47fbe1f4b.gif

巴塞罗那皇家广场上的柱廊 巴塞罗那皇家广场上的喷泉


  1. 洪山广场作为城市容器所存在的问题

洪山广场位于武汉市武昌中心区,总面积10.8万平方米,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场。现广场为2008年因地铁建设进行全面拆除改造后完成(图1),2013年再次开放(图2)。改造后的洪山广场分为四个部分:东西两部分为园林般的绿化种植,亭台座椅等设施点缀其中,中间两个部分分别为位于正中央的下沉式广场和靠近西面的董必武纪念性广场。

260e7b78e5e71b_html_aabe0127ce65cad1.gif60e7b78e5e71b_html_e1f2a3a4faa3759f.gif 013年年底,洪山广场历经长达五年之久的改造后,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广场开放近几年,游人却少了很多,如同一座“城市孤岛”。随着广场的投入使用,重建后的洪山广场为什么没有了往日游人如织的景象,广场在规划设计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1)改造前的洪山广场游人如织 (2)改造后的洪山广场无人问津

3.1.广场的尺度问题

洪山广场总面积10.8万㎡,从远处看,广场显得大而空旷(图3),因而缺乏亲和力。只有在尺度适宜的街道或广场中,人们才会感觉亲切和自然,因为只有在窄窄的街道或小巧而又舒适的空间中,建筑物的细部结构、空间中人的活动才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相反,那些尺度巨大的广场,宽阔的街道和摩天大楼则会使人觉得冷漠而不想停留。《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指出:“一个城市需要公共广场,这些广场是该城市所具有的最大和最为公用的用地,但当它们太大时看上去就会感觉到荒凉而又枯燥无味”。

    1. 广场的可达性

洪山广场从功能上应该划分为交通型广场,其四周为城市主干道,因而改造后的广场只有4个地下出入口开放,且有3个集中于广场西部,并且广场入口处缺乏标示系统(图4),给人们的进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当人们由一个地点需要通过过街天桥或者人行通道到达另一个地点时,就不得不在马路两边设置栅栏以阻止人们直接横穿马路。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高差的出现,应使人能够在同一平面上活动,倘若无法避免,则应该尽可能引导人们能够便捷而又舒适的通过该区域。

3.3.广场的视觉干扰

改造后的洪山广场四周已经用钢制围栏围起,内侧还种有植物藩篱。唯一没有围栏围住的地方位于广场南端,且没有斑马线,因此从广场外面很难看到广场内部人的活动(图5)。人们被另外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到他们周围,这样,新的交往与活动才会产生。并且,在广场内部,如果空间过大,从一个地方观看空间和当时人的活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新的交往活动则难以发生。有机会观察到周围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观察各式各样的人的活动,才是广场所应该具备的最吸引人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人往人处走”。

3.4.下沉式广场的必要性

调研中发现,洪山广场中央以活动为主的下沉式广场上,并没有多少人群在台阶下面活动(图6),因为只有在同一平面上发生的活动才可以在感知局限的范围内体验到,人们才能更容易接近各种活动。并且居高临下,人们之间的交往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困难。威廉·怀特在《小型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中提到:“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开放的空间决不应该下沉。下沉式广场都是死的空间。因此,通过把各种活动放置在不同高差的平面上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

3.5.缺乏人性化关怀

改造前的广场上有音乐喷泉、喂养白鸽等娱乐项目,但在改造之后的广场上取消了这些休闲娱乐项目,如今广场上已经没有了可供人们游玩娱乐的项目。笔者针对洪山广场的现状对广场上部分人进行了随机访谈,一些人提到,以前的洪山广场上充满了活力,一家三口能在广场上追逐玩乐、饲养白鸽,老人可以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小孩可以在喷泉边戏水,可如今这一切都消失了。广场上再没有了曾经的活力,好像除了散步,就再也没有别的趣味性了。除此之外,纪念性广场以及下沉广场周边缺乏供人们休憩的座椅以及遮阳等设施,要想使人们能够在空间中长时间的停留,就应该提供舒适的环境,并让人们能够有机会坐下来慢慢交谈,广场中只追求装饰和景观的美而忽视了人的体验和感受。

3.6.“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60e7b78e5e71b_html_40e125d7ea6469d7.gif60e7b78e5e71b_html_2e202796f1dfc202.gif60e7b78e5e71b_html_66ae2cab34209155.gif60e7b78e5e71b_html_d0ba32055409dfd8.gif 外空间的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其他看到的人就会表现出参与其中的一种倾向,如果有一批人在一起交
谈,更多的人就可能会加入其中,这样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就会扩大和增加。因而,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正式由于广场上没有人的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难以有机会相互交汇,以形成范围更广,更有意义的一些户外活动,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负面效应: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3)显得空旷的广场 (4)与广场联系的地下通道







(5)灌木丛阻挡视线看不到广场内部 (6)中央下沉式广场


可见,现在的一些城市广场之所以会无人问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广场的设计之中没有全心全意的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文本,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作为广场的唯一使用者这一宗旨。只有从人的体验和使用出发,注重细节设计,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往与休闲场所,人们才会乐于前来游憩和游玩。

  1. 城市容器—广场的营造

通过对洪山广场的调研以及对其设计所反映问题的解读,笔者认为,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场的营造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 宜人的尺度。广场的设计应该从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出发,若广场本身尺度很大,则应该在内部将广场分成若干区域但又彼此联系,或者适当的加入一些景观座椅等设施以减少给人带来的空旷感。

  2. 出入的便捷性。广场的设计应尽可能使人方便且快捷的进入到广场内部空间,并完善进入广场的标识系统,在设计中遵循步行化原则,使广场与周边场地建立起慢行体系,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天桥地道作为联系,它们会使人望而却步。

  3. 以人为本。注重人在广场中的感受,考虑日照、通风、遮阳等因素以及当地的气候特征,以此来满足不同季节人们的交往和活动。并注重人的视觉体验,“人往人处走”,无论是在广场内外,都要让人能够看得到其他人的活动,这样才能够发生交往等一系列的活动。

  4. 完善的设施。城市广场是市民的“起居室”,广场上应具备足够的休闲娱乐设施,包括休息座椅,交通标识,适当的商业贩卖,景观水体、绿化等。适当加入喷泉、瀑布等水体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并能够活跃氛围,吸引人亲近水体游玩。一个舒适的空间中仅仅只有步行是令人乏味的,广场上的设施应对人有吸引力,并能够使人停留,如喷泉边嬉戏、饲养白鸽等活动的介入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的活动,使广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结语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容器,它应该具有吸引人流以及为人的交往和活动提供场所的特征,随着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好的城市广场空间正逐渐减少。要想设计出人们所喜爱的广场空间,就要把“以人文本”作为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和需求,让广场不再沦为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使广场空间恢复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1.

[6]C·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