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级护理管理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分层级护理管理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胡建宇 石海燕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目的:评价分层级护理管理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2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调取时间为2020年2月~2021年1月,按照临床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不同分成两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予以观察组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对比2组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悬殊,结果P<0.05;观察组护士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然低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改进中选择分层级护理管理不仅有利于提升科室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能降低护理风险发生,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分层级护理管理;精神科;护理质量改进


精神科是临床特殊科室之一,主要收治的患者病情特殊,主要特点是精神涣散、思维混乱、情感障碍以及行为不受控等,而且此科室多为全封闭式病房,患者发病期间不仅会损伤自己,甚至会伤害医护人员及他人,因此精神科的护理责任重大,护理工作繁重,必须要高度重视精神科护理,若不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引发安全隐患[1]。基于此,下文以精神科的在岗护士展开研究,重点分析分层级护理管理效果和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20年2月~2021年1月,选择精神科在岗护士为研究主体,选出20名按照临床管理措施实施的不同分组,20名护士年龄21~48岁,平均(34.99±4.11)岁,中专2名,大专10名,本科8名,工龄2~17年,平均(9.52±1.12)年。

纳入标准:均为精神科女护士;工龄>2年;具备良好的沟通、认知能力;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传染病史;精神病史;妊娠、哺乳期女性;中途退出或辞职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不划分层级,实行倒班方式轮流值班,主动对病人日常的饮食、生活起居及情绪等进行一般护理,按时指导其用药,每天早晚查房,发现异常或危险物品及时解决并告知医生处理。观察组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具体措施:(1)层级划分:由精神科护士长依据工龄、学历、综合能力、经验等对护士进行岗位分配和职责划分,明确各病区负责人的姓名、工号、数量等信息,具体分层级为助理护士、责任护士及责任组长,助理护士负责患者日常的生活、饮食和休息等,加强病房巡视,协助上级护士完成相关查房记录等,责任护士主要带领助理护士学习护理操作技能,按时查房,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组织患者的日常活动,对助理护士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责任组长负责护理评估、制定护理管理以及对全体护士进行教育和培训[2]。(2)具体管理内容。精神科病区按各层级分配,对患者入院至出院进行全程服务,主要给予患者病情控制、治疗监督、饮食护理、教育指导、大小便护理、心理治疗等。(3)绩效考评:对不同层级的护士进行绩效评价,由护士长负责日常开会,每天记录其工作完成和出勤状况,每周汇总和考评,设立激励机制,以10分制打分,每月奖金和职位优秀评选均按照得分分配[3]

1.3观察指标

用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表评估其病区环境管理、护理技能、健康教育、消毒隔离管理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统计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率,如坠床、自残、毁物逃跑等。

1.4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23.0分析统计,计数资料的表述形式以率(%),检验用X2,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以(60ecf20a5dd35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价比较

观察组管理实施后的各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质量评价比较(60ecf20a5dd35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分)

组别

人数(n)

病区环境管理

护理技能

健康教育

消毒隔离管理

观察组

10

91.22±5.53

91.68±5.74

91.77±5.88

91.55±5.66

对照组

10

81.35±4.54

81.53±4.62

82.04±4.79

81.88±4.43

t

-

4.362

4.356

4.057

4.254

P

-

0.000

0.000

0.001

0.001

2.2护理不良事件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结果P<0.05,见表2。

表2护理不良事件率对比(n,%)

组别

人数

坠床

自残

毁物逃跑

不良事件率

观察组

10

1

0

0

1(10.00)

对照组

10

3

2

1

6(60.00)

X2

-

-

-

-

5.495

P

-

-

-

-

0.019

3讨论

精神科护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科室患者精神异常,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缺失正常情感,因此很容易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危险,故在护理工作中要加强人员数量和质量的补充,明确分配责任,保证各环节都能顺利、安全进行。

本文推荐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此护理模式将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和责任划分,各司其职,按照规范护理流程完善并落实每一个护理细节,促使每个护士都能发挥自身价值在对应岗位,为患者提供全面化、个性化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权责交叉不清问题,降低临床危险事件的发生[4]。如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取得的各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其护理不良事件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证实了分层级护理的优越性和专业化,能够调动整个科室护士认真完成自己工作,设计激励制度来激发其主动性,有效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和价值[5]

综合上述,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有利于优化和改进精神科护理服务质量,促使科室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临床工作,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戴泓君.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A01):147-149.

[2]李冬梅.分层级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016(6):280-281.

[3]房慧,丁昊.护士分层管理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5):85-86.

[4]李志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人身安全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027(3):1025-1026.

[5]夏美丽,吴唤,顾雯雯,等.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6):203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