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浅析

罗玉卿

广西警察学院 530029

摘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若想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行充分的研究,就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我国已经有了相对的社会融入条件,并且被大众所认可,但在融入的过程当中仍然遭到了社会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融入的道路出现阻碍。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从体制上为社会融合建立保障,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并且流动人口的融入是焦点,基于种种原因之下,流动人口通常都会被当做外地人,缺乏与当地人的正常沟通和交流,融入度较低,并且,还隐藏着较多的矛盾与冲突。因此,要对人口管理和相关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使得流动人口可以进行较好的社会融入。

1、流动人口及特点

在我国,流动人口分为两种,最常见的就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另外就是向着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农村人口。从总体的流动趋势上看,流动人群大多数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主要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为主要的流动区域{1}。依据相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包括农民工以及其家属,或是新生代农民工已有2.4亿左右的农民流向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在这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了总农民工数的60%以上。新生代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80-90之间出生的人们,并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相关资料显示,超过8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初中以上的学历,还有一小部分有着高中或是大专的学历。第二,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未成家立业。第三,没有对农村的生活有一个真正的体验。在上学毕业之后就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从未接触过,缺乏农村的生活经历。第四,接受外来信息较多。由于80-90后的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高科技和信息,在数字化、媒体化的大环境下,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一样,可以看电视,上网,用手机,所以,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和现在的城市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性,并且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第五,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呈现出“三高两低”的特点,即较高的职业发展空间,较高的工资待遇、较高的权益保护。同时,还存在着较低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较低的返乡务农心理。对于流流动人口来讲,通常具有区域性,它们会因血缘和地缘而生活在一起,以工厂或是城市边缘为聚集点,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会在一个地方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使其身在异乡也可以感受到家乡的气息。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域,包括社会活动、人员交往等都与当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与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二者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2、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

2.1心里认同上的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自身有其特殊的特性,所受的生活经历和教育也具有独特性,这就导致他们既想快速的融入当地社会,但又不能有效解决对当地人的排斥和歧视的敏感心理。例如,对贵州省的农民工基本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外来农民工认为城市当中的好人较多;有30%左右农民工认为城里人对农民工有一种歧视态度;只有15%左右人认为城市居民没有瞧不起农民工。还有相关资料显示,有的农民工经常会遭到城里人的歧视,并且占城市总人口的60%以上。在对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件事进行调查时,有30%的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坏事;保持中立的占了50%左右,只有少数的人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件好事。

2.2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

近些年来,外地务工人员和当地人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多,有的还十分的激烈,劳动关系也跟紧张,罢工、停工的情况经常发生。依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25%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与城市居民发生过矛盾和冲突,但他们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只是出于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同时,还有一项调查表明,城市人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进行欺辱达到了平均4.3次/天,而且重点是,在遭受到了欺辱的农民工有45%左右的表示会默不作声,只有30%左右会选择报警,而20%左右的会坚持自我保护,也就是反抗或报复。

2.3其他因素造成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困难

据相关学者研究表示,流动人口在向城市或发达地区融入时,由于自身的语言文化、职业技能和生活习惯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就完全融合;有的人认为,流动人口没有社会资本和网络作为支持,融入困难是一定的;有人认为,工作频繁变动,失业现象较为严重,劳动关系和报酬方面也出现不公平的待遇;就业率较低;生活较为单一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其他城市。还有人指出,在沿海发达地区,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收入或是福利政策具有较大的差距,地方政府和本地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有着歧视心理,并且在制度上也体现出了不公平,导致外来群体对当地群体产生对立心理。

3、推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策略

3.1降低公共服务门槛提高社会融入能力

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融入到其他社城市的主要障碍就是工作的频繁更换、工资较低、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对他们与当地人的正常沟通交流和对其认同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所以,当地政府就要为流动人口提高基本的社会服务能力,尽最大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就业培训、住房、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

3.2提高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2010年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各个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组织都要对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维护他们的尊严,对他们的情绪和精神文化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3}。要加强他们和本地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强化心理干预,最大程度避免偏激心理行为的出现。

3.3引导当地居民正确对待流动人口

要对当地居民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与偏见,要把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做出的贡献进行充分的宣传。对他们的劳动和付出给予充分的认可,维护他们的尊严,让当地人们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对城市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其营造一个友爱、平等的社会环境。

3.4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

对于流动人口,当地的政府或社区组织要支持和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本地的各类活动,加强和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尤其要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娱乐类、公益类、互助类等的活动,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慰藉,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4}。积极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面的难题,引导他们对当地的文化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加强和当地人的联系,使他们可以相互理解,在心理上对彼此接纳和认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实现流动人口有效的社会融入,就要使得社会利益公平公正,这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推动社会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许多对流动人口排斥的现象,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心理。所以,要尽最大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并且在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使他们可以从心理上对城市社会认同,更好的融入社会进行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华初,楚鹏飞,陶利杰.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内部结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12-121+191.

[2]叶鹏飞.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基于“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的数据分析[J].城市学刊,2015,36(03):6-16.

[3]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02):61-79+203-204.

[4]赵骏.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程度的区域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