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detection methods of aflatoxin B1 in food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0
/ 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1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detection methods of aflatoxin B1 in food

莫秋云

贺州市检验检测中心 广西贺州市 542800

摘要: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本文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作为研究内容,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文章首先介绍了常见的检测方法,其次,重点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势与缺陷,以及其适用情况,最终结论指出,应当根据食品检测的需求,对不同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进行选择,并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检测方法进行完善、升级、优化以及更新,为食品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 this paper takes fo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s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compares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mmon detection methods,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detection method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 The final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of aflatoxin B1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food detection, and the detection method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Upgrade, optimize and updat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ood safety.

Key words: food; Aflatoxin B1; test method


前言:黄曲霉毒素B1为剧毒物质的一种,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极容易产生,一旦经口摄入进入身体,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研究发现,毒素的产生,通常集中于部分种类的农作物中,小麦以及花生最为常见。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国家有关领域要求务必采用相应技术,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此类物质,需要严禁食品进入市场。目前,食品安全领域针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的技术种类较多,不同技术的原理、流程,以及优势与缺陷均各不相同。对技术进行比较,有利于予以合理选择,从而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

1 常用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如何保证市场中流通的食品具有安全性,已经成为了国家以及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除此之外,技术领域同样针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并不断对技术进行优化更新,使多种技术相继出现,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效率,且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极大程度减小了误差,取得了显著效果。

针对食品中不同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术,而针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时,常用技术则以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分析法、金标免疫层析法以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为主。上述方法的应用价值,均已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不同的方法,存在不同特点以及适用性。因此,在对技术进行选择时,仍然需要保持谨慎。而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则是保证最终选择结果准确合理的关键。
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比较

本部分主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分析法、金标免疫层析法等进行了对比,针对各项技术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食品安全领域用于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的主要技术,此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可实现对毒素的定量分析。简言之,借助上述技术,有关人员可对毒素的含量进行精确[1]。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应首先对黄曲霉毒素B1的标准溶液进行配置,此后,则需要确定检测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色谱条件,属于需要确定的主要参数,检测时,可选择甲醇-水作为流动相,将进样量控制在1uL,并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温度,使其处于恒温状态。取得待检测的食品样本后,应当予以加工,通过粉碎的方式,保证检测的过程更加便利,做好上述准备后,则应对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提取以及分离。经过分离,便可得到最终的黄曲霉毒素B1准确含量

[2]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除了可实现对毒素的定量分析之外,同样具有可靠性强的优势。经过检测所得到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与食品中实际所含有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基本一致。尽管如此,上述检测技术,同样具有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成本高、对设备精密性要求高,以及检测效率低方面。食品安全领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以及设备条件,在考虑检测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对此技术进行应用。

2.2 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同样属于黄曲霉毒素B1检测所应用的主要技术。有学者在研究中,选择植物油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对酶联免疫分析法的检测效果进行了评价。在采用此技术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应首先对样本进行准备,此后,则可借助直接竞争的方式,完成检测过程[3]。在检测期间,应准备好黄曲霉毒素B1标记物,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经过一系列处理后,便可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优势在于检测所需要的时间短,效率高,工作人员可在检测后的短时间内得到最终结果。因此,此类方法,适用于对食品进行批量检测。除此之外,酶联免疫分析法的优势,同样体现在灵敏度高方面,虽无特异性,但技术的上述优势,同样可帮助其在检测过程中推广。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结果不确定方面。部分情况下,可见假阴性或假阳性的问题。如检测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对非明确的阴性及阳性结果进行判断,则容易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出现错误,从而影响食品安全。由于食品安全容不得尝试,因此,酶联免疫分析法在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测的过程中,不具有推广价值。

2.3 金标免疫层析法

金标免疫层析法,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强调通过纳米金标记的方式,达到识别毒素的目的。将其标记后,便可通过免疫诊断,最终得到毒素的在食品中的含量。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首先准备好待检测样品,以及相关试剂与溶液[4]。此后,则可利用黄曲霉毒素B1酶联免疫测试盒,完成测试过程。采用该方法检测,优势在于具有极高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说明,此方法检测实践价值较高。另外,此方法相对于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酶联免疫分析法相比,效率更高,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最终结果。因当前市场中食品种类较多,且数量庞大,故推荐使用此方法检测,以提升效率,减少时间浪费。但需要注意的是,金标免疫分析法,在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中,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故此方法仅适用于应急,需要继续对技术进行优化,方可予以推广。

2.4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在食品中的含量,具有一定新颖性[5]。由于此技术出现时间较晚,故在技术水平方面更加具有优势,但同样缺乏对检测经验的总结,故仍需进一步予以研究。作为新型检测技术的一种,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不仅具有灵敏性强的优势,同样可以将回收率控制在88%左右。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选择甲醇或乙醇作为主要试剂,选择稀土离子作为标记物,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检测结果[6]。通过将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技术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前者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中,应用优势最为明显,推广价值最高。但未来,仍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此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6]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可为食品安全领域提供参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需求,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从而保证方法具有适用性,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无误差,从而避免有毒的食品进入市场。未来,有关领域应充分了解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技术类型,并考虑对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应用,为我国食品安全的保证,以及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鑫璐,邱月,张建友.国内外谷物中多种真菌毒素限量和同步检测标准及方法研究进展[J/OL].中国粮油学报:1-19[2021-06-09].

[2]刘颖,金永鹏,罗荪琳.高效液相色谱同步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的方法[J/OL].动物营养学报:1-10[2021-06-09].

[3]卢迪莎,王序,杨金易.同时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_(1)和赭曲霉毒素A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J/OL].食品科学:1-14[2021-06-09].

[4]周韫璐,吴友谊,陈梦轩.基于高密度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检测黄酒中黄曲霉毒素[J/OL].分析试验室:1-10[2021-06-09].

[5]王长健,骆骄阳,秦家安.间接和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快速检测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对比研究[J/OL].中国中药杂志:1-9[2021-06-09].

[6] Dlamini Nomali Zanele,Somboro Anou M,Amoako Daniel G,Arhin Isaiah,Khumalo Hezekiel M,Khan Rene B. Toxicogenicity and mechanistic pathways of aflatoxin B1 induced renal injury.[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