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针灸要坚持中医理论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发展针灸要坚持中医理论内涵

张建强

四川省凉山州 德昌县中医医院 四川西昌 615500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源于中医,所以想要发展针灸就要坚持中医理论内涵:

一、发展针灸的原则

1、要坚持不懈地用新思想指导实践。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用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要持之以恒地推动针灸事业继承创新。要发挥好针灸传统医学优势,在宣传针灸、推广针灸、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提高针灸学术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创新针灸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推进鞍山针灸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要切实担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重任。在健康鞍山建设和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效中医药服务需求,全面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构建起广泛而紧密相连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鞍山、全面振兴钢都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中医药事业的崭新篇章。
二、坚持中医理论内涵
中医的发展就是“由道而术”的过程,即古人将观天的结果以独特的符号系统记录下来,这就是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气一元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章,用于指导医疗实践,便催化产生了经典中医。道是中医的核心内涵,而气一元论就是中医的方法论。传统中医是以中国古天文学为背景,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以象数思维为特点,治疗上以调气为核心,以脉诊为重要诊断手段,汉唐时代发展到顶峰的独特医疗体系。
1、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共存
经典针灸就是“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的针法,思维方式是由宏观至微观的纯中医思维,临床实践必须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之下,必须在全面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其技术,重在继承。现代针灸是以治形为主的针法,思维方式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医学思维,以科学指导发展,重在创新。
经典针灸与现代针灸并存是现在针灸行业的现状。经典针灸是回归,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经典针灸回归大潮已经来临。现代针灸是向前发展,目前是针灸的主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在政策、教育、资金等方面都有偏重。
2、针灸行业面对诸多问题
首先,理念偏差,就是不了解中医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不知道中医是古代圣贤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直接感悟后应用于人类医学的结果。包含的天文学、气象学、 生物学、 哲学等丰富知识的中医学是一部宏伟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很多人不了解中医原本就有其一整套的方法论,他们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落后的,是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标准来加以改造的哲学概念,这是严重的理念偏差。

其次,实践偏差,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人不承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方可以为医”,不能把中医经典落实在临床实践,不专研经典,读不懂经典,只拿经典中的某些字句当装潢,不知道不懂经典,临床就体现不了中医原本的疗效优越性。
再次,疗效偏差,由于不能从“气”的层次去理解和阐述针灸治病的机制,有的针灸医生心中不明确疗效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偶尔获得良好疗效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重复,治不好病也不知其原因,不知道针灸的应用范围。 
发展针灸以继承为先

中西医的学术之争,根本上是不承认中医有自己的方法论,认为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论问题不解决,学术研究就无法展开。中医体系的建立是“由道而术”的过程,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总结出支配大自然的规律——道,然后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用来指导医疗实践的过程,这就是中医原本的方法论,西方哲学称之为“本体论”。
气一元论是中医的哲学基础,表述气的状态,必须用阴阳五行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理论内涵。在中医理论上,既然称“一元论”,就是不可更改的理论基础,整个中医大厦就建立在这上面。
针灸是可以发展的,但关于针灸的各类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中医本来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即坚持中医理论内涵。如果否认中医理论内涵,认为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唯一的,那所有的中医学术研究都将失去实质性意义。根据中医理论,针灸就是调气,离开了调气,针灸的研究方向就偏了。在具体的中医科研当中,可以不排斥形下的、物质层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形上的、“气”的层次上的研究。如果中医科研只有形下的物质研究,丢失了形上的“气”的研究,其结果就是去经络化,去阴阳五行。这样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没有中医灵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