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原保护工作的建议与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2
/ 2

天然草原保护工作的建议与探讨

谷文平

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草原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危害,保护天然草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保护天然资源要树立全局性的保护观念。草原对一个国家的生态发展非常重要,要树立保护天然草原的观念。我国在保护草原工作上存在保护思路不正确、保护措施单一等问题,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天然;草原;保护建设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国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所在的聚居地,草原资源是否被有效保护,关系到该地区社会能否稳定发展。而这些需求对于当地的群众来说就是最低、最根本的生活的保障。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呈现农牧复合型土地。所以,换句话说,全国农村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草原地区环境因素的影响。草业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样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不仅仅影响着草原地区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农村地区的维稳和经济发展。草原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本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针对草原生态系统失衡问题必然也就需要引起高度关注,采取相匹配的生态保护举措,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特点。

一、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草原类型在阿克苏地区范围内是最丰富的,通过依托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工程、退耕还草、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系列草原建设项目,草原生态环境向整体退化遏制,局部好转发展,特别是项目区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植被盖度、高度及产草量逐年提高。经调查,退牧还草工程围封区内植被明显好于项目区外,植被盖度为20%,植被高度7cm,亩产干草达到60kg。经测算,近5年植被盖度、高度、亩产干草量平均值分别为22%、10cm、50kg。二是草群结构、生物多样性日趋优化。对比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前后,植物群落变化较为明显,草群结构由单一型逐步向多样型转变,增加了针茅、披碱草和冰草等优质种类,有毒有害草类的生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三是气候调节、固沙防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能力增强。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小气候功能已经形成,植被盖度、高度、密度的增加,沙尘和大风天气日益减少,土壤含水量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二、天然草原保护工作

1、保护天然草原要树立全局性的保护观念。我国拥有的草原面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草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至关重要。保护天然草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草原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危害,草场退化现象日趋严重,保护天然草原是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在保护天然草原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保护思路的不正确导致草原资源相对匮乏。保护天然草原要树立全局性的保护观念,从牧民放牧、草原保护等观点出发,达到全面保护草原的目的。要加强监督机制的管理,规范人们的放牧数量。

2、“休养式”的保护方式会破坏草原的生长能力。草原对一个国家的生态发展非常重要,要树立保护天然草原的观念。不能在草原上大量放牧,如果放牧数量超过草原的承载能力,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我国在保护天然草原工作上存在保护措施单一的问题,一般采用的是“休养式”的保护方式,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对草原保护有促进作用,但却破坏了草原的生长能力,同时也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不利于草原的长期发展。在很多年之前,人们就开始引进国外的植被,但有些植被的破坏能力极强,严重的影响了牧草的生长。

3、不断加强我国农业部门的管理水平。由于我国农业部门管理松散,导致草原保护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草原的经营和管理对一个草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我国的草原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较低,设备落后等方面。在我国大多数拥有天然草原资源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引进先进的设备进行草原建设,无法为草原管理提供有利的条件,导致草原的管理水平薄弱,极大地影响了草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牧草的生长,不利于草原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

草原生态系统在保障地区生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草原区域降水少、蒸发强、土层薄、植物群落演替缓慢,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受到破坏很难恢复。温宿县作为草原生态保护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半牧业县,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草原的监管及建设力度。要把重点放在草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上。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中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可能造成生态恶化的项目禁止开发,对可能带来不利环境影响的项目,实行限制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确保保护治理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有效。

2、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认真贯彻执行新一轮退耕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农牧民补助政策等项目,在退化沙化草原,依据实际科学开展围栏封育和补播改良,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地,开展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是的草原生态得以保护和恢复。加快推动草原发展方式转变,改善草原基础设施条件。

3、积极探索退牧还草项目区草原火灾防控办法。进一步完善县级草原火灾的应急预案,对重点部位做好常态化全天候的监测预警。退牧还草项目区内的火灾隐患,可积极探索人工打草或者其他能够减少枯草层厚度的措施。必要时,在牧草枯黄期可进行适度放牧活动。同时,要抓好防火的宣传教育和火灾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要对外来流动人员、野外施工人员、草场内放牧牧民、旅游人员和其他草场作业人员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做到一旦发生灾情,能够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突发性灾害的蔓延。

4、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行为。草原职能转隶通过与林业保护执法力量融合,全面加强草原执法日常监督,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纠。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集中力量予以查处,特别是非法占用草原及开垦草原的案件。加强草原执法监督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执法监督能力,对草原信访案件及时办结,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依法管理保护草原。

5、做好技术培训,提高草地监测科技水平。草地监测地面调查范围很大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样地的选择和监测技能十分关键。监测技能上不去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能固定监测的人员很少。因此,建议每年积极选派参与该项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监测技术培训,以提高监测科技水平,确保监测取得成效。

在保护天然草原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保护技术。近年来,我国的草原不断遭受生态恶化,面积减少等现象,导致很多植被资源都在减少,要建立植被资源库,保护草场资源。草原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要制定草原的保护恢复策略,建立草原保护示范基地,规范放牧制度。不断完善草原保护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保护工作,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面对草原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不断完善草原管理制度。限制放牧数量,退耕还草,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建立植被资源库,保护草场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温宁,张娜,刘晓斌. 宁夏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 宁夏农林科技,2017,58(12):71-72.

[2] 刘立军. 草原现状与保护建设建议[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6):13.

[3]蔡云春. 南涧县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现状及建议[J]. 今日畜牧兽医,2020,36(4):55.

[4]王轶群.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J]. 现代农业,2019(6):85-86.

[5]杨洪伟,叶东东,杨勇. 牧场天然草原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J]. 新疆农垦科技,2019(10):34-35.

[6]刘秀莲. 乌兰察布市草原保护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J]. 内蒙古林业,2020(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