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设计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2
/ 2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设计探析

邵学健

东阳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东阳市 322100

【摘要】区域设计作为区域空间规划的重要设计工具,是城市设计的理论延伸。本文探讨了区域设计、多维要素系统、不同干预水平的设计层次的价值取向。通过理论分析和区域实践,说明在区域空间环境下进行区域设计的必要性;建立初步的研究框架是区域设计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设计


0.引言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从优化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资源开发与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优化重要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生态建设用地保护、促进分散开发等方面入手。创造不同地区的独特发展,加强重要和受影响地区的补救项目建设,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这些都能优化和改善国土和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现实状况。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实现良好的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设计,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1.从城市设计走向区域设计的现实趋势

国土空间规划强调自然生态、城乡、工矿企业、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等非同化因素的整合,强调规划专业化、资源整合、重点控制和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基本功能和战略计划。各个方面的核心工作。但除了这些与生态、生产、安全、效率和其他职能相关的基本需要以及相关的战略选择外,这还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另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即这些因素对于地区文化、社会精神以及生活体验的重要性,因为这些都关系到社会的高层次需要和整体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设计来制定总体规划,但显然,不能局限于城市和农村,而应系统地在整个地区进行区域设计。由于不再是城市的设计,而是地区的设计,因此许多意义发生了变化。


2.区域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虽然区域设计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已有一些关于区域设计中反映区域设计思想或图像的研究。区域的设计是以自然生态因素(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人工定居因素(如城市和乡村、田野和道路)和其他生产支持因素以及高层需求因素(如内部文化美学)为基础的。人的居住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的建立、整体区域空间秩序的协调以及关键空间图像的塑造。整体研究和设计的目标是建造优质的土地空间和社会经济等。

在领土和空间规划方面,区域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第一,区域设计使得国家土地和空间规划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功能层面上,还有很多更高的层面的治理方法。正如长期以来将更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的城市规划一样,改善城市治理涉及到人文内涵、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情感、美学和艺术。若计划的视野完全扩展至地理和空间层面,这种思考方式将只会更加深入。不仅仅是通过当地的工作,如城市设计,而是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生态和经济、社会、景观和文化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系统地加以处理。

区域设计应成为土地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用来规划整个人类住区的土地使用。它是通过二维环境、土地和景观图像来实现的特殊工具。体现土地与空间景观、人文意蕴、情感色彩、心理康复等特点,是直接支持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实施跨区域生态廊道、重要文化通道、自然景观的建设,既要保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又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现行的城市设计容易受到行政界限的制约,不足以支持广泛的研究视角和设计要素。为有效地扩展土地与空间规划的深度与广度,良好的地域性设计是我们尊重自然、关心人类的一个重要窗口。区域设计在进行区域高层发展和空间规划时,重点关注人们的“高层”需求。这还涉及到这些需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且已经成为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多项基础工作完善的地域设计、有效的组织以及对空间形式与秩序的深入探索,将更有利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开发的前提是提升区域生态景观的整体品质,体现文化价值,不但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景观美学环境,而且能对区域总体战略、产业经济布局等提出建议。让市政村庄及周边地区的全面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设计探析

3.1利用区域空间图像加强对区域的认识

区域空间图象是人们对区域环境特征的一种结构和抽象认识。地域设计的要素主要是物质和精神媒介,是人们认识自然生态、农业空间、城乡居住空间、设施走廊、文化历史等地域空间形象的重要要素。方法:(1)借助理论模型、技术分析方法、公众和专家调查方法等,从视觉上提取人们真正了解的区域图像所涉及的各方面要素及其载体;(2)通过记录和描绘公众对地图、诗歌、绘画等方面的心理知识,提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区域图像知识的相关要素。

3.2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工作

首先,空间本体进入感知的“获取层次”,作为感知对象;人的感觉活动,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等,用来构造空间形状、纹理、体积、色彩、声音等等。接着,在感知“处理层”中,空间要素的作用、事件和活动相互关联、相互解释,从而形成空间相关解释。从认知的“结构层”中,筛选、细化和重建各种空间要素,以形成有序的空间影像系统,将它们从被无意识处理的空间本体区域中分离出来。那是人们有意识地观察和重建的事物。对空间本体的选择、重建和记忆,不仅是对空间本体的影像感知,也是其引发的精神体验和文化理解的综合过程。该方法的研究对于优化空间元素提取和组织整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知觉机制为指导,通过关联筛选等方法提取知觉要素,通过有序组织等设计和研究过程产生空间图像,实现空间知觉目标分析。事实上,由于从要素系统中提取的差异,以及对个体差异的感知,图像本身会动态地变化和发展,但这并不否定图像存在的价值。

3.3多维度的设计要素提取

在区域设计中,元素识别是一个关键问题。将环境感知模型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利用传统的城市设计要素对区域空间现实进行分类,并收集以下数据:自然空间(山脉、河流、森林、湖泊等)、农业(田野、牧场等)、城乡居住区(例如,城市边界的水平线、高度控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整体色彩等等),设施(位置、高度、形状等)、文化历史(重要区域的保护展示、文化内涵等)以及其他精神要素。通过对上述基本要素的反复筛选和精炼,最终得到结构的认知层次要素,从而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要素体系和不同设计目标的特殊要素。首先绘制各元素的空间组织框架图;二是通过发展、先进的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治疗、审美体验、相应的要素构成、设计理念、空间载体建构策略;三是通过生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维度、区域宏观战略等构建策略。整合区域空间规划内容,实现空间资源协调、反馈、完善和深化。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具有清晰的区域定位、空间结构、系统要素组织设计以及生态、社会和经济一体化的整体结构。

3.4不同干预程度的区域设计层次

区域的自然要素(如山川河流)和生产要素(如设施)规模巨大,难以改变。所以,区域设计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干预水平,在不同的水平上展开工作,并从两个角度来看问题。第一,根据区域战略发展,协调主要规划决策的适用性;例如,为了使主要基础设施的路线选择符合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进行示范后,确定了适应性调整的空间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少生态不利影响,如安全、文化遗产、景观展示等。在区域空间秩序的指导下,通过区域设计,积极参与相关规划决策。举例来说,景观空间格局的恢复以及城市之间的景观入口等问题都会被反馈到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空间规划和建设决策中。


4.结束语

虽然有关的研究已经对区域设计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但是比较零散的工作还不足以支持区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构建,具体实践也比较有限。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生产、生态空间综合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区域设计的现实价值日益凸显。从时间维度看,区域设计具有前瞻性,空间维度具有宏观结构性。但是总体来看,区域设计在理论构架上还比较模糊,本文希望能有更多的探讨和实践性的推动,推动区域设计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埃德蒙·N·培根. 城市设计[M]. 修订版. 黄富厢, 朱琪,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 展[J]. 建筑学报, 2008(2): 30-33.

[3] 刘伟奇, 孙静. 区域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新视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9.

[4] 张宇星, 韩晶. 广义城市设计——要素与系统[J]. 城市规划, 2004(7): 49-53.

[5] 张海钟, 姜永志, 赵文进, 等.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J]. 心理科

学进展, 2012, 20(8): 1229-1236

[6] 吴良镛. 中国人居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