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2

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赵小娇

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小儿高热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使用精细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统计患儿体温值变化。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控制良好,惊厥、脱水和脑水肿发生例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值降低,护理后2h体温值、4h体温值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护理实践中,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的效果高于常规护理,患儿高热惊厥、脱水和脑水肿发生情况得到控制,临床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护理路径进行优化。

【关键词】不同护理模式小儿高热护理效果

小儿高热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和散热中枢失去平衡导致,为小儿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倘若小儿腋下体温在37.4℃,持续时间超过12h,则认定为小儿持续高热[1]。小儿高热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护理容易导致惊厥,并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脱水中毒等严重后果。因此,对小儿高热进行有效干预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了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相关内容明确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案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高热患儿,随机选取其中5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纳入28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6~30月,平均(17.38±0.68)月,体温值37.24~40.08℃,平均体温(38.15±0.27)℃;观察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29月,平均(17.06±0.52)月,体温值37.78~40.12℃,平均体温(37.98±0.45)℃。比较两组一般统计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一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针对小儿高热进行常规护理,指导患儿保证充分休息,并增加病房环境护理,给予患儿必要降温措施,并增加饮食常规护理,确保患儿健康。

观察组常规护理的过程中,增加精细化护理,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重点增加药物指导、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药物护理中推荐使用小儿常用降温药物,并开展水、电解质护理,常规补液治疗,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休克和抽搐等不良症状发生。护理过程中,对患儿血压、脉搏和体温进行干预,密切观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变化,对温度超过38.5℃的患者进行物理降温,以冰敷和酒精擦拭方案为主。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其紧张焦虑心理,并完善基础护理方案,增加看护和巡视力度,积极解答患儿家属常见问题,注重增加患儿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惊厥、脱水和脑水肿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护理后两组患儿体温值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8.2.3版本软件,计数资料n和%表示,X2验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6108e87f088f9_html_55828cbc250dff14.gif ±s)表示,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惊厥、脱水、脑水肿发生率均出现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惊厥

脱水

脑水肿

发生率

观察组

28

1

1

0

7.14%

对照组

28

3

4

2

32.14%

X2

-

-

-

-

5.543

P

-

-

-

-

0.018

2.2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经过精细化护理后,2h体温和4h体温降低,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体温值变化情况统计(6108e87f088f9_html_55828cbc250dff14.gif±s

组别

例数

2h体温

4h体温

观察组

28

36.14±0.54

35.05±0.53

对照组

28

37.23±0.82

37.48±0.75

t

-

5.874

14.001

P

-

0.000

0.000

3讨论

小儿高热是临床中多发的小儿急症,倘若未能针对患儿进行有效治疗与科学护理会影响预后效果,进而影响到患儿身体健康。小儿高热的诱发因素较多,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有病毒、细菌和微生物所致,常见为感冒、伤寒和扁桃体炎。另一类为非感染性发热,如风湿热、白血病与恶性肿瘤病变。

小儿发热的不良症状有惊厥、脱水和脑水肿,需要对患儿进行精细化护理,控制不良事件发生。针对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十分关键,患儿家长及监护人应根据发热程度,对患儿情况进行紧急处理,0~23月龄儿童可通过口服百服宁滴剂口服液的方式退热。在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对患儿开展精细化护理,如使用湿毛巾擦拭患儿额头部位、颈部、腋下和腹股沟位置,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时,应立即进行送医处置,防止出现惊厥、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高热问题应引发足够重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神经系统未能发育完善,当发热超过40℃后,患儿会出现四肢强直、面部肌肉抽动、两眼上翻和斜视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神志不清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退热过程中,患儿出汗较多,家长应落实精细化护理理念,指导患儿多饮用温水,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多使用米汤、稀粥、豆浆、牛奶等流食。同时,对预后效果进行观察,给予良好监护,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出现继发性感染。

本文研究使用对照分析法,研究常规护理和精细化护理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样本资料为我院收治的高热患儿,随机选取56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组精细化护理支持,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体温值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综上所述,在小儿高热护理实践中,应用精细化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方法,对二者效果进行临床比较,结果表明,以患儿为中心的精细化护理方式,更能体现出护理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降低患儿体温。

【参考文献】

[1]张宣.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030(012):236.

[2]陈惠英.探究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开展护理工作的护理效果[J].名医,2020,No.81(02):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