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4
/ 4

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的效果评价

张彩霞 王雪梅 *通讯作者 王立伟 倪菲

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 1011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自然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分别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检测临床症状评分、盆底肌力、盆底Glazer肌电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提高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效果(肌力≥Ⅳ级)明显好于对照组;盆底肌电值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治疗后低于治疗前,5次快速收缩阶段、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OP-Q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IQ-7评分优于对照组,但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早期干预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疗法;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盆底功能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盆底肌肉松弛而造成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是妇女常见、高发的慢性病,虽然不会威胁生命,但会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退缩。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胎儿生长发育引起的腹压增加均可导致盆底软组织损伤,而分娩期又可造成盆底肌的急性损伤,这些均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于盆底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观念已发生巨大改变,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产后42天开始康复治疗疗效最佳[2]。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产后康复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安全、无痛、易接受等优点。针灸为我国传统外治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3]。笔者研究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康复干预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自然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20~34(28.62±4.68)岁,孕周37~40+6(39.0±2.1)周,新生儿体重2.98~4.01(3.32±0.68)kg,孕前体重指数(BMI)24.35±3.65,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23例,子宫脱垂8例,阴道壁脱垂12例,阴道排气15例,慢性盆腔痛10例。对照组年龄18~34(28.90±4.32)岁,孕周37~41(39.5±1.5)周,新生儿体重2.75~4.04(3.26±0.35)kg,孕前体重指数(BMI)24.21±3.37,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20例,子宫脱垂10例,阴道壁脱垂10例,阴道排气12例,慢性盆腔痛13例。两组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孕前BMI、疾病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产后42天妇科门诊通过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测定Ⅰ、Ⅱ类肌力3级及以下。参照修改的会阴肌肉的测试(GRRUG)。(2)阴道分娩初产妇,年龄35岁以下,无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早产、前置胎盘、泌尿生殖道感染、羊水量异常。(3)阴道恶露已干净。(4)近1年宫颈TCT+HPV正常。

1.2.2排除标准:(1)有压力性尿失禁、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等病史。(2)有第二产程延迟、阴道助产、巨大儿等产科高危因素,有严重妊娠及产后合并症,既往有盆腔手术或经阴道手术史。(3)阴道壁良性囊肿、生殖系统恶性病变(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卵巢癌、CINⅡ以上)。(4)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病变或精神病患者。(5)不能掌握有效的盆底肌valsava和缩肛动作。(6)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史。(7)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等的患者。(8)自动要求退出此次研究者、失访者。

    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产后6周开始进行治疗。(1)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使用南京伟思医疗有限责任公司代理的生物反馈治疗仪,型号:SA-9800评估版和SA-9800治疗版,国别品牌:加拿大TT。产妇取30°仰卧位,将三个电极片分别置于下腹部腹肌及一侧髂骨皮肤处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的电极轻插入阴道内约7-8cm,电流强度从0mA逐渐增加达到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有收缩但无不舒适感(多数情况为30~70mA)。治疗采用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症状及检查结果给出诊断,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每疗程接受10次治疗,共2个疗程,5次/周,持续4周,并嘱产妇回家后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2)观察组: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完毕后加针刺治疗。主穴:百会、维胞、子宫;配穴:足三里、三阴交、曲骨、中极、关元、气海;小幅度、小角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2-3分钟/次,留针30分钟,每周5次,共4周。

1.4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如下:

(1)症状评分:两组在治疗前后根据尿失禁、尿频、尿急、阴道排气、大便失禁和夜尿的有/无及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正常,最高12分。

(2)盆底肌力检测:依据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进行评估,分为0~5级,0级:无收缩;Ⅰ级:有轻微颤动;Ⅱ级:轻微收缩但不完全;Ⅲ级:基本能够完全收缩但没有对抗;Ⅳ级:能够正常收缩并存有轻微对抗;Ⅴ级:能够完全强力收缩并且对抗正常。

(3)盆底Glazer肌电评估:主要测量指标包括:前静息阶段平均值、5次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10s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60s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后静息阶段平均值。

(4)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

(5)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 (PFIQ-7)评估生活质量(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应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 (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性生活质量越低)。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评分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610a0e377022c_html_38d741180bcde7c3.gif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观察组

50

8.32±1.61

1.75±0.77

60.149

<0.05

对照组

50

8.54±1.25

2.23±0.83

29.736

<0.05

t值


0.763

2.994



P值


>0.05

<0.05



2.2盆底肌力比较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提高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效果(肌力≥Ⅳ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底肌力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例(%)]

组别

例数

0级

Ⅰ级

Ⅱ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1(1.0)

0(0.0)

5(4.5)

0(0.0)

15(16.0)

7(8.0)

对照组

50

1(1.0)

0(0.0)

4(4.5)

0(0.0)

17(16.0)

9(8.0)

组别

例数

Ⅲ级

Ⅳ级

Ⅴ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29(28.5)

11(15.0)

0(0.0)

15(13.0)

0(0.0)

17(14.0)

对照组

50

28(28.5)

19(15.0)

0(0.0)

11(13.0)

0(0.0)

11(14.0)

2.3盆底肌电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电值情况比较: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治疗后低于治疗前,5次快速收缩阶段、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盆底肌电值情况比较:两组10s持续收缩阶段、60s持续收缩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610a0e377022c_html_38d741180bcde7c3.gif ,μV)

组别

组别

前静息阶段

5次快速收缩阶段

10秒持续收缩阶段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4.58±1.75

2.33±1.30

29.35±15.54

40.32±20.16

20.74±11.17

35.83±18.25

对照组

50

4.49±1.66

2.35±1.44

30.15±11.32

39.65±17.82

19.72±12.35

29.25±12.33

组别

例数

60秒持续收缩阶段

后静息阶段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19.46±3.33

30.87±4.58

4.32±1.63

2.37±1.84

对照组

50

18.86±4.27

25.60±3.65

4.22±1.95

2.65±1.71

2.4 POP-Q分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OP-Q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POP-Q分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0度

Ⅰ-Ⅱ度

Ⅲ-Ⅳ度

观察组

50

35(70.0)

12(24.0)

3(6.0)

对照组

50

22(44.0)

20(40.0)

8(16.0)

2.5 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PFIQ-7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比较(610a0e377022c_html_38d741180bcde7c3.gif ,分)

组别

例数

PFIQ-7评分

PISQ-12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3.30±1.52

1.58±0.94

33.16±4.61

31.25±6.32

对照组

50

3.18±2.43

2.03±0.46

32.75±5.18

30.11±8.17

3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一组病症,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对患者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被称为女性“社交癌”。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受妊娠、分娩、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4],尽早发现盆底相关疾病,积极指导并有效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状况,促进女性生殖健康。

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以盆底功能锻炼为主[5]。国内外多方研究显示了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对PFD的疗效。产后早期PFD患者可通过盆底肌电治疗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状态[6]。生物反馈刺激仪通过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可视化的凯格尔运动,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增强患者对盆底肌肉的本体感觉,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和尿道内括约肌及肛提肌的收缩功能。肌电触发电刺激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或矫正器官已经丧失的功能。

祖国医学中并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病名记载。但在中医古籍和文献中可见“产后小便不禁(失禁)”、“阴挺”等记载。妊娠、分娩耗气动血,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以“虚”为本,因气虚致固摄失调,因虚致陷,因陷致脱。治疗上多采用补中益气固摄的方法。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物质代谢等作用,针灸具有镇静、镇痛、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和调节功能,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显著。姚慕崑等[7]临床观察针灸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明显,认为针灸配伍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有利于产后盆底肌肉及脏器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针刺关元穴、三阴交等穴位,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宜行气血的目的。百会为督脉经穴,针刺该穴具有升提阳气、固脱举陷的作用;维道为足少阳、带脉之会,约束诸脉,维系胞脉;子宫穴为经外奇穴,能调理经带,升提下陷,是治疗本病的有效穴。关元为元气之根本,为冲脉、任脉、足三阴之会,功能补益肝脾肾,调养冲任,固摄下元,配合气海,加强了益气升阳、补肾固精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脾经要穴,可振奋脾气而固摄,从而改善阴挺、遗尿等症状。足三里调补中气,使其固摄有权。尿失禁患者加曲骨、中极穴,通调膀胱气血而达到开阖有度。诸穴合用从外治内。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针刺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评分、盆底肌力、盆底Glazer肌电值、POP-Q分度及生命质量各项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其在10秒持续收缩阶段、60秒持续收缩阶段,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意味着该方法能更好的改善其远期疗效,本研究未做深一步探讨,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于性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不排除与样本量不足、研究时间过短有关。

综上所述,该治疗方法能改善盆底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获得更大的疗效,此治疗方法绿色、无需服用任何药物,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世琼,刘丽娜,勾青,等.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4):546-548,552.

[2]李文蕾,刘萍,王云霞.产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08):1055-1056.

[3]梁娇,黄培兴.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针灸会阴穴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8):4658-4661.

[4]姜智慧,夏玉娟,薛华,等.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6,20(4):703-706.

[5]刘良乐,董伊隆,戴鸣海.等.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3):209-211.

[6]刘湘晖,杜丹,黄淑妹.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6):613-615.

[7]姚慕崑,石吟.针灸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6):442-443.



基金项目: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编号:TFZXPT-201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