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修防整治与治理方案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河道修防整治与治理方案的探析

王希 1 苏令勇 2 张庆山 3

济南黄河河务局槐荫黄河河务局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1

摘要: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十分重要,而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采用科学方法的同时,做好经验积累,通过持续的改进和创新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保证河道整治的效果。借助科学的河道整治,水力资源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河道修防;整治;治理

前言

河道整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河道整治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深入分析具体的影响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河道整治策略,提高河道整治效果,改善生态环境现状,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1河道整治的内涵

1.1内容

河道整治的内容体现在几个方面,如自然地理、河床形态、近期演变等,要求工作人员在建设水利枢纽前,借助相应的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明确其可能给上下游带来的变化。河道整治规划中,应该做好两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明确沿河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航运建设情况。工作人员需要依照河道的特点,确定好基本的河道整治任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对河道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和研究。

1.2原则

(1)总体规划,综合应用;(2)因势利导,因地制宜;(3)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在开展河道整治规划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明确近期要求,更应该做好远景规划,对具体的河道整治计划进行设置,确保河道整治能够有序实施。

2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策略

2.1做好科学布局

河道整治规划应该尽量减少丁字坝的使用,如果在相对特殊的河段必须使用丁字坝,则应该将坝轴线与河水水流方向保持30°以内的夹角,以此来减少丁字坝对于周边建筑和耕地的影响。应该对河湾位置进行科学规划,构建出相对平滑的抛物线形态,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形成完善的生态协调系统。对于存在于河湾位置的浅滩,应该保留下来,配合相应的构筑措施,提升其抗冲击强度,并且做好对于河道断面、河道挡水面以及平面的协调,将各部分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

2.2确定防洪标准

河道防洪标准的确立并非随意而为,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考虑沿河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做好分析对比,确保河道防洪标准能够做到远近结合,长短相宜,强化河道水土的保持能力,在保证防洪标准科学性的同时,提升其可操作性。

2.3依据生态协调理念建立综合整治模式

河道整治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对邻近城市的河道进行生态协调整治时,首先,需要对河流和城市发展的相容性、制约性进行全面分析,深入研究河道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生态耗水量等。依据生态协调理念建立符合河道整治工程发展的综合整治模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的河道整治方案,提高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发展与河道生态环境改善的协调统一。在生态协调理念下,建立的综合整治方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科学的整治规划设计,需要在设计前期对河流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流特性进行实地勘察,明确河流整治目标,分清整治主要项目和次要项目,合理规划配置技术、人员、材料等。第二,优化河道整治技术工艺,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选择对河道生态环境干扰最小的技术工艺,应健全工程施工环境监测管理,控制对环境的破坏。第三,加强环境监管,对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进行高效、持续且动态的环境评估,将生态效应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4建立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工程体系

为了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能够获得良好的施工效果,保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化,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地,需要结合河道的自然发展现状、生态环境改变程度,建立生态协调型的河道整治工程体系,保证河道整治方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提高河道整治的整体效果,满足河道整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对河道进行全面整治的过程中,施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对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做好施工前的实地考察,了解河道的自然特点、生态环境发展情况,采取分时段、分河段以及分流速的方式进行逐步整治。结合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治理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河道整治体系,将环境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使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具有更好的弹性,提高河道整治整体效果。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工程体系可以维持河流本身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其自我修复能力,保证河道自然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严重破坏,实现协调发展目标。

2.5创新并优化河道整治技术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对河道整治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且认识到河道整治对城市发展、经济增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河道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投入,可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河道整治技术方案,使用更加先进、环保的河道整治施工材料,进一步提高河道整治的生态协调性。首先,应保证河道整治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科学性,确保其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应考虑河道整治技术的经济性,满足河道整治的具体要求,不浪费资源和能源等,避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时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在进行河道整治时,需要根据工程实际设计规划科学的施工方案,建立上、下游有效衔接的生态监测系统,保证航运和抗洪功能不受限制,减少人为干扰。例如,在进行滦河河道整治时,使用丁坝和生态型格宾石网笼,施工材料采用透水性好的新型材料,建立一个生态防护边坡,并在边坡上种植灌木和草类植物等。分层次恢复植物种群,河道生态经过多年的恢复得到了显著改善,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2.6研发并使用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材料

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需要对河道整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细致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到河道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防洪效益等,加大生态协调型河道整治材料的研发投入,使用新型、先进的河道整治材料,提高整体的河道整治效果。现阶段,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我国已研究出较多适合河道生态协调整治的新型材料,这类新型材料共同的优势特点在于透水性强、可恢复性强,可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对河道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防冲联锁块护坡,其透水性能好,联锁功能强大,其结构主要由高强度混凝土块组成,通过不同混凝土块之间的啮合组建。可以将大量的碎砾石填充在联锁块的孔道缝隙中,提高防护堤坝的通透性,保持河道物质之间的流通顺畅,可以降低护坡砌面的粗糙度。如植物性生态袋等新型材料,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广泛,其主要是由聚丙烯和聚酯纤维制备,透水性、抗紫外线性、抗老化性均较好,将其与联锁块护坡进行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护坡的稳定性,保证渗透压,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求,提高河道自我生态恢复功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规划中,应该高度重视河道整治工作,落实相应的河道整治策略,保持河道生态的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河道运行需求进行明确,解决河道整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水利规划工作的完善,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昱,闫少锋,余凯波等.基于生态景观理念的河道整治与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08):12-14,88.

[2]孙伟,庞俊蕊,闫成山等.绿色生态理念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