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对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作用及其睡眠感受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对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作用及其睡眠感受情况分析

卢翠红

武汉市优抚医院 430000

摘要目的:探究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4月~2020年4月中,选择120例患者参与研究,将其按照抽签法的方式分成不同组别,每组均60人。常规组中,护理以传统模式进行,而研究组结合了“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最终从护理有效率、PSQI、HAMA评分等指标进行差异对比。结果:研究组PSQI、HAMA评分均更低,证实其睡眠和焦虑情况改善更好,且研究组有效率95.0%、常规组83.33%,P<0.05)。结论:针对出现焦虑症的睡眠障碍患者,应当从其睡眠、心理、行为多个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从而减少患者内在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心理行为;焦虑;睡眠障碍;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指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有障碍,出现后常常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而焦虑症伴睡眠障碍则是指此基础上患者还存在焦虑性情绪,如易烦易怒、不安等,进而容易产生头痛、心悸、胸闷、肌肉颤抖等症状,进一步影响了睡眠质量[1]。若长时间处于此状态,会加重患者对于入睡的恐惧和焦虑,两者间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认为,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和其心理因素有着明显关联,因而此次研究以我院120例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为例展开分析,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了医院收治的患者120例,时间范围在2018年4月~2020年4月。纳入标准:符合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同时均服用了抗焦虑类药物。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等精神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将其按照抽签法的原则划分小组,每组均60人。常规组中,男22人,女38人,年龄在35.6~65.5岁,均龄(53.82±5.2)岁,研究组中,男21人,女39人,年龄在36.7~64.9岁,均龄(54.88±5.9)岁,两组其他资料进行对照,P>0.05。上述过程均获得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后批准。

1.2、方法

常规组护理均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包括日常生活照护、用药指导、对睡眠知识的宣教工作等,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评估:安排院内具有相关临床经验的医师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分析其内心所需,总结出可能影响其睡眠的因素。同时,有效强化患者对于自身心理、行为的自我管控,也能提升对于睡眠质量的有效认知[2]。②注意力训练:提前帮助患者理解到出现焦虑症和睡眠障碍间的关联,往往是一项影响到另一项而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而提醒患者要保持乐观正向的心态来入睡,提前自己不要急躁、不要担忧来自我暗示,必要时还可进行注意力转移训练,如听听悦耳的钢琴乐曲、看看治愈风格的电影等,都能让患者在入睡前保持放松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焦躁。③问题行为指导:部分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都与其睡前行为有所联系,因而护理人员要做好宣教和指导,让患者尽量避免出现过度玩手机、打游戏、甚至去饮酒玩乐、观看激烈赛事等带有紧张兴奋因素的行为,可更改成阅读书籍、动手练字等行为[3]。同时提醒患者睡前不可吃过于油腻刺激的食物,也不能过于饱胀,最好保持清淡,以减少对胃肠道的负担。④睡眠环境改善:护理人员要保障患者住院环境的舒适和整洁,将室内的温度调至适宜范围,减少光线及噪音的刺激,以利于快速进入睡眠状态。⑤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试焦虑情绪,如结合心理学理论进行反复自我暗示,或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都能达到减少内心负担,促进催眠的功效。

1.3、评价指标

①判断两组PSQI及HAMA评分差异。结合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析,其中PSQI共有19个条目,总分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情况越差。而HAMA表共计14项条目,分数值高低和焦虑程度呈正相关[4]

②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合护理前后PSQI分数判定,若分数下降幅度超75.0%表示痊愈;50.0%~75.0%显效、25.0%~50.0%有效,低于25.0%无效,以此原则统计出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0的统计软件处理,t值及X²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SQIHAMA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PSQI、HAMA对比无明显差异,而护理后,研究组分数下降幅度明显更多,分数更低,P<0.05。如表2-1所示:

表2-1两组PSQI及HAMA评分对比(分,X±S)

组别

N

PSQI

(护理前)

PSQI

(护理后)

HAMA

(护理前)

HAMA

(护理后)

研究组

60

11.54±1.92

6.40±1.66

18.85±3.72

9.14±2.88

常规组

60

10.61±1.87

8.20±1.72

18.63±3.44

11.37±3.15

t值


0.257

7.345

0.231

9.80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95.0%、常规组83.33%,P<0.05。如表2-2所示:

表2-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60

10(16.67%)

35(58.33%)

12(20.0%)

3(5.0%)

95.0%

常规组

60

6(10.0%)

32(53.33%)

12(20.0%)

10(16.67%)

83.33%

X²值






6.960

P值






<0.05

3、结论

综上,焦虑症与睡眠障碍两者间存在互相作用,只有当患者有着积极正确的睡眠行为及认知,才能对提升其睡眠质量有着积极效果[5]。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所结合的护理工作便是对患者的睡眠认知行为来进行护理,从而让患者提升对睡眠影响因素的认知,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破坏掉焦虑症和睡眠障碍间存在的紧密连接,保障日常的睡眠和身心健康。从此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不论是焦虑还是睡眠情况都有了更大幅度的改善,且整体有效率更高,因而可见睡眠心理行为护理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吴晖,王燕,任耀龙,胡龙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对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心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6):159-162.

[2]洪玉.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74-76.

[3]栾燕.全程追踪责任制优质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及睡眠障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08):1509-1512.

[4]孙红艳,温萌,王佳佳.睡眠认知疗法在抑郁症患者睡眠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心理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24):150-151.

[5]井军君,李丽霞.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