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温和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隔物温和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成效

王露 张霞

重庆市中医院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隔物温和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护理疗效。结果:研究中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物温和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具备较高的价值,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隔物温和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它因素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所产生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例如四肢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和(或)疼痛,除此之外,患者还可出现脚麻、腹胀、疼痛、出汗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大[1]。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主要采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足部护理治疗为主,疗效个体差异较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具备较好的疗效,隔物温和灸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中医疗法之一,本研究将其运用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纳入时间: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案,严格按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并增加对患者的饮食、心理、运动、用药、病房等护理措施,连续护理2周;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隔物温和灸护理,将桃仁、红花、黄芪、鸡血藤等药物研粉,加以黄酒制成圆形药饼,并适当戳孔3-5个,取血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外关等,在所取穴位上放置药饼,使用简易艾灸器分别将直径约2 cm、长4 cm艾条悬置于药饼上方,距离约1 cm,点燃行温和灸,每穴灸30 min,以穴部皮肤泛红而不灼伤为度。连续护理2周,温和灸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安全治疗情况,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1)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CSS评分;(2)护理满意度评分和生存质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系统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表

组别

研究组(n=45)

对照组(n=45)

X2/t值

P值

平均年龄(岁)

58.49±4.28

57.62±4.35

0.642

0.435

性别

26

28

0.573

0.526

19

17

体质指数(kg/m2

21.41±0.75

21.35±0.68

0.625

0.462

病程(年)

8.36±0.54

8.59±0.63

0.584

0.521

2.2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CSS评分

研究组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CSS评分均显著偏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周围护理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CSS评分对比表

组别

研究组(n=45)

对照组(n=45)

t值

P值

运动神经(m/s)

45.39±4.18

52.49±4.53

6.249

0.001

正中神经(m/s)

58.72±4.96

64.15±5.37

6.327

0.001

CSS评分(分)

75.41±3.16

81.27±3.58

6.358

0.001

2.3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量

研究组护理后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偏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以及UW-QOL评分比较表

组别

研究组(n=45)

对照组(n=45)

t值

P值

护理满意度(分)

91.58±4.27

84.47±4.51

6.452

0.001

UW-QOL(分)

819.47±35.41

709.64±29.07

6.531

0.001

  1. 讨论

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临床糖尿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主要慢性疾病之一[2]。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大[3]。中医将糖尿病周围神经归为“痹症”、“痿症”范围,认为该疾病是由于机体气血失和,血凝气滞所致,因此中医疗法以改善四肢血液循环为主[4]。隔物温和灸作为一种较为传统的中医疗法,适用于多种气血阻滞病变的临床治疗。而目前尚未有学者对隔物温和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过探讨,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旨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患者的预后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偏快,而CSS评分也显著偏高。CSS评分主要通过观察膝踝反射情况、震动觉和温度觉等评估患者周围神经功能,通常评分越高,周围神经功能越好[5]。本研究采用隔物温和灸护理方式有效改善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四肢局部血液阻滞状态,促进了血液的正常循行,因此其周围神经病变得以更为有效的缓解。除此之外,研究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也显著偏优。生活质量的提高表明研究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预后效果,各项临床症状也得以更好的缓解。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了护理措施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综上所述,隔物温和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具备较高的价值,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本研究尚存在部分局限性,例如研究仅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短期内的疗效进行了对比,而未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中长期疗效和疾病的复发情况进行探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延长试验周期,以便于对比其中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征, 李艳芳, 马鸣. 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4):1550-1553.

  2. 田骆冰, 徐刚, 张雅中,等. 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v.23;No.653(26):22-26+32.

  3. 王柏荣, 李全民.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04):268-271.

  4. 马国庆, 叶婷, 孙忠人. 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比观察[J]. 中国针灸, 2018, 038(003):229-233.

  5. 张颖, 简娇敏, 娄晓丽,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多伦多神经症状评分与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9, 27(05):35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