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港与海港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2

内陆港与海港发展趋势

池明鸿

河北省沧州市 061113

摘要:内陆港的成功建设可以解决内地企业在传统海关中转过程中必须在沿海口岸报关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物流通关成本,缓解沿海港口的拥堵和港口腹地的运输压力。根据我国内陆港的特点,内陆港与海港融合发展是降低我国口岸贸易高物流成本的新方法,是我国港口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内陆港;海港;发展模式;经济

  1. 港口发展现状

    1. 内陆港

内陆港又叫无水港,是建立在内陆地区的港口,以信息对接和多式联运为主要依靠,是一种有着综合功能的物流中心,主要的服务和功能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以及口岸监管和港口服务等。在内陆港中,设立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政府单位,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保障,也方便了客户的通关。内陆港还设立有货代、船代、船舶公司等分支结构,方便收货、还箱、签发等一系列的联运功能,帮助水运更好的发展。各大商家在内陆港港口就可完成规定的程序,订舱、报关检验结束后就可将货物直接转交给货代以及船舶公司。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都建设有内陆港,发展局面是欣欣向荣的,但是受各个城市经济水平、贸易现状以及当地政府政策的影响,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1. 沿海港

在我国沿海地区,海洋运输最为繁忙,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更加活跃,产生了多个城市经济核心分布密集的现象。根据近些年的发展现状,沿海地区的繁荣和沿海港口的发展密不可分。沿海港口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进出口的任务,港口的吞吐量以及集装箱的吞吐量高居世界首位,沿海港口的变化牵动着我国的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适应总体发展的战略,我国在2006年就针对海港做出了新的布局安排,实现全面协调、保证经济安全、建设港口以及优化岸线资源配置。从我国总体上确定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以及西南沿海等五大区域港口群,针对煤炭、石头、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物流、陆岛滚装以及旅客等八大运输系统未来发展的构架。

  1. 内陆港与海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1.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海港的发展和运行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相对于海港而言,内陆港的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有着很大的完善空间,制度、体系等等仍需进行合理的开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各部门协调不足

内陆港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政府、海关、土地等行政部门需要和铁路、港口、船舶公司以及货主进行通力的合作和配合。在我国内陆港中,一些部门或企业个人等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对内陆港整体的建设和完善缺乏大局观,这种不积极参与建设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陆港的发展。

建设存在盲目性

由于行政区域管理的分割缺乏系统或详细的安排,内陆港在建设布局上存在各自发展,各自建设,盲目性建设等问题。整体的建设缺乏国家层间的总体规划和指导纲要。

市场管理混乱

内陆港与海港在发展过程中,合作模式多样,有着多个内陆港与一个海港合作的模式,也有一个内陆港与多个海港合作的模式,各个港口为了获取到更多的货源,会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造成市场混乱的现象。除此之外,相关的法律以及规范制度等依旧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给市场管理带来不便。

投资和资金问题

内陆港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有着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等特点。所以内陆港成功的建设需要吸纳国内资本以及国际资本,只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建设是远远不足的。现如今,国内投资内陆港的企业相对较少,需要政府作出合理的组织和引导。

    1. 发展策略

内陆港与沿海港的发展,需要依托国家战略构想。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提出并建设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该战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通道。海上通道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为了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加强内陆港与沿海港口的发展与合作。联动发展的方式如下。

运营联动

内陆港需要加强与海港的合作,包括海关、检验检疫以及铁路运输等方面的交流,以便实现国际贸易中港口吞吐的功能,实施全天候的通关政策,企业所在的内陆港在对货物进行报关以及税务手续处理,然后将电子报关单通过网络传输至海港,海港在收到之后直接放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协调铁路“五定班列”开行时间与船期表同步,减少货物在港口等待的时间,实现“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进出口货物集疏运方式。

信息联动

内陆港与海港的联动需要依托信息联动的方式进行发展。在各大交通枢纽中,港口、铁路以及海关检疫等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平台系统可以实现电子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等方式的交换。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主流,成熟的信息物流系统在提高相关企业的运营效率的同时,还实现了多种运输方式交互连接,实现内陆港与海港发展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1. 港口发展效应

    1. 岸线资源优化效应

岸线资源是一个国家宝贵的固定资源。岸线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各行各业甚至整个地区都受影响,需要系统科学的协调发展。五大港口群的建立突破了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障碍。根据结合港口航道自然条件和合理利用深水稀缺资源的原则,对深水岸线资源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推进海港规模建设。实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构建专业高效的深水码头,打造出以港口群为核心的,布局合理、结构明朗的运输体系。

    1. 群体优势效应

我国海港的新规划布局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制约,通过市场来配置港口和岸线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港口群的作用。在沿海地带建立五大港口群,将岸线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港口的作用,形成良好竞争的局面,提供足够的保障作为发展优势。确保枢纽港口在该地区范围的“领头羊”的角色,和适当的考虑不均匀,各区域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每个进料口合适的发展空间,和消除不必要的纠纷,如“谁是最主要的港口,谁是支持港口”。港集团的形成后,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仓库、车辆、船舶、机械、通信、和建筑将装备提供全面服务,改善我国的港口的竞争力,并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和贸易港口集团。集聚周边为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条件。港口集群内各港口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增强所在区域的同质性,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

    1.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港口经济是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的支撑,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就需要交通运输进行有效的调和。港口城市作为海陆运输的交通枢纽,天然优势巨大,能够合理的利用外部资源发展内部经济。在全球的贸易和竞争中,港口可以提供高效且便捷的通道,为市场资源配置提供了基础的保障,通过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更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区域竞争优势。港口能够将各种资源进行集中,并辐散至周边地区,帮助区域经济有效的增长,各产业得到有效的进步。港口集群形成后,将促进区域和内陆经济贸易发展,产生集聚效应,促进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1. 结束语

内陆港与海港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畅通,这有助于作为供应链一部分的港口扩大腹地,增加货源,从而影响沿海港口的功能和竞争力。我国内陆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海港一样,内陆港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投资,而且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完善也非常重要,尤其是与海港的联动模式的设计更是内陆港与海港更好的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艳欣. 新形势下河北省沿海港口与内陆港联动发展研究[J]. 中国水运, 2017, 38(012):15-16.

[2] 陈晓娜, 尹传忠, 徐启文,等.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内陆港与沿海港口的联动发展[J]. 中国水运, 2015.

[3] 潘力. 内陆港、自由区与城市协同发展思考[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8, 565(24):47-47.

[4] 秦汾. 推进水路港口与内陆港联动发展--我国陆港建设发展巡礼[J]. 中国港口, 2014, 000(006):5-7,4.

[5] 孙钺, 康巧霞. 对内陆港企业国际化开拓的探讨[C]// 陕西改革与新丝路新城镇建设研究优秀论文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