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韩红娟

周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站 陕西 周至 7104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指出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于甘肃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设美丽乡村;理论;实践

引 言

美丽乡村规划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因素和实现城镇化与“三农”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推进和落实,探索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创新农村生态发展理念,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占比在50.32%左右,因此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收缩已成为一种常态,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掠夺、“空心村”的出现、人居环境差、缺乏特色文化等,迫切需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所谓美丽乡村建设是指结合各地的实际要求,充分结合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将人力、财力、物力等经过合理配置用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助于淳化民风、美化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乡村发展在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口年龄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居民生活条件的基本保障,农村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网络通讯、物流等常见基础设施,同时也应当包括消防、医疗、教育、治安、生活娱乐等多种公共服务设施。

从交通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地区的交通不便捷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问题,也有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修路困难。一旦当地交通出现问题,那么其他各种设施建设都会受阻,影响电力网络、人员流动、物流通讯等。除此之外,虽然乡村教育已经得到了落实,但是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还是相对薄弱。有的地区开设了乡村卫生所,但卫生所的医疗水平条件还远远不够,很多病症得不到根治,当地居民不得不到大城市寻求救治。生活在乡村的人口大多以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为主,劳动力人口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些都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3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路径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先决条件。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解决农村发展的弱项短板。重点进行村庄道路、供水、网络通信、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值,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3.2推进乡村错位发展,实现美丽资源整合

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各县(市)区应研究各自乡村自然、地理,产业和历史文化特点,使每个乡村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独特风格,实现点线结合、连点成线、扩线成面,引导全域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一是要基于各地乡村资源优势与发展基础不同,划分乡村建设片区,分区分策对各片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指引,明确各片区村庄发展导向。二是要深度挖掘各地乡村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等要素,细分功能区,指引产业发展、强化文化特色、丰富休闲旅游等。要落实乡村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管控要求,明确美丽乡村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标准。三是要基于镇村布局规划,对乡村进行分层分级管理。应围绕全域美丽乡村特色体系,聚焦各项政策,基于各县(市)区丰厚农业土地资源积极打造一批美丽田园乡村示范点。通过规划发展村庄、乡村综合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等要素,围绕市域环线与精品游线选取美丽乡村,实现区域内资源线路整合。最后要统筹全域乡村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向贯穿点线面的“全域美”转变,使得全域形成有序又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3生态经济工程建设

生态经济工程建设有助于协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矛盾,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各地区应结合实际产业环境打造生态工程建设体系,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工程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和优势。1)在农村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深入分析该地区是否具备生态经济工程的建设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环境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2)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生态经济工程对农户家庭收入、财富积累以及对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确保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3)加强农户与生态经济资源之间的联系,提高生态经济工程实施过程中地区间的公平性,加快生态工程实施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重视对退耕地区后续产业的培养。同时,应在生态经济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人力资源储备水平,促进农民职业转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农村地区传统农业资源较为匮乏,在发展生态经济工程的过程中应全面整合地区的旅游资源、观光资源,有针对性地发展生态旅游业、观光业,全面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加强政策引导,构建以生态经济工程为核心的产业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稳定性。

3.4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大量富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现有的以血缘关系和宗族纽带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升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三会一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统筹建设农民养老场所,引导教育留守妇女和儿童积极参与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合理诉求表达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和方式,形成良好的乡村社会管理服务氛围。

3.5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业务部门选派干部到乡(镇)担任乡村规划建设指导员,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注重在基层和农村工作培养和识别干部,适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富有成效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提拔任用进入乡(镇)党政班子。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农民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规划的有效落实,有助于提高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技术、人才保障力度,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美丽乡村规划目标、基本原则和推进要素,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致力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环境整治和特色乡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叶川生.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农村财经,2020(02):13-17.

[2]马怡菲,钱文华.建设美丽乡村必要性与实践路径研究[J].江南论坛,2019(04):7-9.

[3]孙金星,郑浩,钟玉良.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农村,2019(04):10-12.

[4]张建峰.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山西财税,2018(09):16-18.

[5]王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8(2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