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模式改善急性心梗患者不良情绪的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康复护理模式改善急性心梗患者不良情绪的分析研究

邢艳艳

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 心血管内科 吉林 长春 130062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两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心理状态,心功能;满意度


急性心梗为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均会导致的心肌坏死情况的发生,该病患者的病情主要具有起病急,病情程度严重等两大特点,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1]。本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接受常规心血管病护理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发病时间1-13小时,平均4.6±0.8小时;年龄41-78岁,平均56.9±6.5岁;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发病时间1-16小时,平均4.4±0.6小时;年龄43-75岁,平均56.6±6.2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血管病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干预:① 吸氧止痛:通过鼻塞法实施间断或持续性吸氧治疗,当疼痛程度减轻后,可以适当降低氧流量,治疗2-3天;对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判断并发症,对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水平进行监测;遵医嘱用药,对滴速及用药6小时后的血压水平进行监测。② 溶栓及卧床:起病6小时内,可以采用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剂类药物,实施冠脉内血栓溶解治疗,使血管达到再通状态,从而挽救濒死的组织; 保持绝对卧床,并辅助患者定时翻身,病房需要保持干净整洁状态。③ 用药: 讲解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随意增减药量的严重后果。④ 饮食: 食用富含维生素且低脂低盐类的食物,以流质食物为主。⑤ 心理:病情发作的时候,患者多数情况下会有负性情绪产生,护理人员应需要与患者之间进行及时沟通,使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⑥ 康复护理:讲解急性心梗发作因素,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预防发病; 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了解康复训练重要性,指导日常活动方式。⑦ 并发症: 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较大,冠脉灌流量会明显降低,使心肌坏死病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需要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变化,在有并发症出现的时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⑧ 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在出院后居家期间仍然要保持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做到戒烟戒酒,遵医嘱用药,适当锻炼,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心功能指标水平;(2)对护理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心理状态:采用HAMA和HAMD量表评价,最高为56分,分数高则心理问题严重[2]

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的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满意度,最高为100分,<60分不满意,<80分且≥60分基本满意,≥80分满意[3]

1.5 数据处理方法

以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和计量资料进行X2和t检验。

2 结果

2.2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水平

两组护理后HAMD、HAMD均低于护理前,组内数据比较P<0.05。护理前组间数据比较P>0.05,护理后组间数据比较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分)

组别

时间

HAMD

HAMA

对照

护理前

27.94±5.31

28.34±5.19

护理后

18.24±4.95

17.26±4.37

t1值


18.753

20.067

P1值


<0.05

<0.05

观察

护理前

28.15±4.72

27.13±5.20

护理后

12.39±5.17

11.92±4.47

t2值


25.492

25.379

P2值


<0.05

<0.05

t值


14.370

16.742

P值


<0.05

<0.05

注:t1、P1为对照组护理前后组内比较,t2、P2为观察组护理前后组内比较,t、P为两组护理后组间比较


2.2 满意度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见表2。

表2 满意度

组别

例数(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42

14(33.3)

18(42.9)

10(23.8)

32(76.2)

观察组

42

27(64.3)

12(28.6)

3(7.1)

39(92.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心梗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过度劳累、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发病,突然发作剧烈且持久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域压榨性疼痛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一些患者还会同时伴有出汗、烦躁等症状。急性心梗病变的发生,将会对心血管、消化、呼吸等多个系统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患者的危及生命,故急性心梗患者在病情确诊,需要进行密切监护,并积极做好护理干预,使病情的恢复速度加快,使预后更加理想。本次研究中,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护理的满意度达到92.9%,高于接受常规心血管病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76.2%,组间数据比较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理想。充分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临床今后可以将其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常规模式广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心理状态,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裴小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18, 31(24):1197-1198.

[2] 李兆红. 心脏康复护理用于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7):2141-2142.

[3] 杨海燕. 中西医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梗病人心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13):221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