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生津法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和验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7
/ 3

补气生津法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和验案分析

程箫寒,岳春燕,冯君梅

阆中市中医医院 , 四川 南充 637400



摘要:消渴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往今来不同医家对其临床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处理等方面,均有多种论述,其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倾向辨其病分属于上中下三消问题。早在《内经》时代,消渴病常以郁立论,治疗上以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出发,结合上中下三消侧重不同进行。但,临床上无论那种证型,均存在或多或少的气虚阴虚,津液不足的表现,而且常常后期作为主要表现,本文即根据补气生津法贯穿治疗的整个过程临床验案分析其病机。

关键词:补气生津法 消渴 验案


Academic thought and case analysis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fluid therapy for diabetes

Langzh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 clinical disease, its clinical ethnopathy, performance, treatment and so 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date have a variety of discussion, its views are not the same, but the overall tendency belongs to the upper middle three elimination problems. As early as the "Inner Book" era, thirst-killing diseases are more to Yu Li theory, treatment to gas, blood, sputum, fire, wet, food six depressed start, combined with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three focus on different. However, clinically regardless of that type of evidence, there are more or l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r virtual, insufficient liquid, and often later as the main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ick machine.

keywords:Buqi-Shengjin fa;Diabetes;case


消渴病,即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起病隐匿,虽然典型特征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为特征,但临床上并非均如此,很多病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升高。故临床上很多糖尿病的主诉都是发现血糖升高为主,这种发现的延迟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外,多数均与目前饮食结构、生活节奏有关,导致很多人忽略了这种可能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患肥胖或体重偏重的人群在我国成人人群目前已经超过3亿人口,而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论及消渴病情的发展,该病可气虚,或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1]。刘完素《三消论》对此提出“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强调本病的治疗以气血津液为要。李献华[2]认为本病由于阴虚燥热贯穿始终,痰瘀阻络是病理结果严重的表现,故治疗主张应以益气养阴活络为原则。凡此等等,谈及消渴病因病机及治则,不一而论。

古今中外,无数医家通过临床研究,均认为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证候及治疗相当复杂。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如无早期发现、规范控制、合理治疗,会逐渐累及心脑肾等各脏器,最终死于各种并发症,且中后期需终生使用降糖药物,患者经济负担及看护负担加重。对各类降糖药物的依赖是糖尿病中后期机体胰岛功能丧失的标志,故怎样更好地保护和恢复胰岛的功能是目前中外医家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在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起病初期,患者已或多或少地出现气虚及阴虚之象,并随着时间推移,气虚及阴虚证候愈发明显,而其心脑肾眼等功能器官并发症随之出现,且难以逆转,而及早运用补气生津法使用补气生津、养阴润燥药物,能够成功保护及恢复胰岛功能,也是减少或延缓消渴病并发症的关键,当然还要结合体重的控制,合理的膳食结构,必要的运动,并根据病情的轻重及证候特点必要时配合其他药物。对于补气生津之法,笔者常以之应用于临床,均取得明显效果。现列举临床两例验案报告如下,望同道参考及批评指正。

验案一:余某某,女,51岁。2019年11月12日初诊。自诉腰腿酸痛数年有余,发现空腹血糖升高1周,因担心副作用,患者拒绝服用西药,寻求中药控制,否认家族遗传史。患者为工艺品店工人,体型偏胖,长期坐位劳作,双上肢麻木,腰酸腿痛数年,于医院体检时测血糖,发现血糖升高,达到15.5mmol/l,后于医院反复测空腹血糖9.5mmol/l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14.5mmol/l左右。确诊后来门诊寻求中药治疗。患者自觉口苦,手麻,大便时有不成型,胃口欠佳,眠差,无口干,舌质淡,苔少,边齿,脉象沉细。辨证为气津不足。治法补肺脾之气,生肝脾之津,选方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处方:

生晒参10g 麦冬30g 五味子18g 黄精18g

炙黄芪30g 茯苓15g 生白术15g 山药30g

莲子15g 女贞子15g 建曲15g 夜交藤20g

共7剂,水煎服,每日服用3次,每日1剂。嘱下次就诊时空腹以及餐后两小时测定血糖后就诊。

二诊(11月19日):服药5剂后腰酸腿痛,上肢麻无明显改善,自觉乏力,眠差,口已不苦,测得空腹血糖7.6mmol/l,餐后两小时9.5mmol/l。舌质淡胖,苔白,脉象沉。考虑患者气虚之象明显,故调整上方如下:

炙黄芪50g 生晒参10g 肉桂5g 甘草6g

黄精15g 麦冬30g 五味子18g 陈皮15g

川芎15g 茯苓15g 酸枣仁15g 山药30g

莲子15g 延胡索15g 桑寄生15g

7剂,水煎服,每日服用3次,每日1剂。嘱下次就诊时空腹以及餐后两小时测定血糖后就诊。

三诊(11月26日):患者自述手麻、睡眠好转,腰疼疼痛无改善,精神、饮食尚可,乏力现象基本消失,测得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两小时8.4mmol/l。舌质淡,边齿,苔薄,脉象沉。考虑上方有效,气虚之象得到改善,故守前方不变加杜仲20g,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两周后患者反馈血糖基本正常,嘱其加强锻炼,少坐,饮食控制。

本案属于典型气津不足,但气虚为主。如一诊见津液不足之象,但使用滋阴药物大于补气之后,舌反像胖大,苔白可说明是补气不足。二诊中直接使用保元汤加重黄芪用量,减少滋阴之力,同时补肝肾后,效果凸显,三诊更加重补肝肾之杜仲而收工。

验案二:徐某,男,59岁。2020年11月6日初诊。自诉高血压11年,发现血糖升高3月,患者长期监测血糖,其空腹血糖水平波动在7.5到11.5mmol/l之间,自己坚持饮食和体重控制,并未服用降糖药物,长期口服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但血压一直不稳定,时高时低。就诊时测空腹血糖8.5mmol/l。长期乏力疲惫,口苦,晨起明显,时有头昏,眠差易醒,舌质淡胖,苔白,脉象沉弦。辨证为气虚夹湿,阳气不足。治法补肺脾之气,益气除湿,助阳生津,选方保元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处方:

炙黄芪30g 生晒参10g 肉桂10g 甘草6g

罗布麻叶30g 茯苓15g 生白术15g 陈皮15g

山药30g 干姜10g 川芎15g 酸枣仁15g

6剂,水煎服,每日服用3次,每日1剂。嘱下次就诊时空腹以及餐后两小时测定血糖后就诊。

二诊(11月12日):服药过程中患者自觉头昏更明显,测得发现血压偏低,自行停用降血压药物后头昏缓解,6剂后患者腰酸腿痛,上肢麻无明显改善,自觉乏力,眠差,口已不苦,测得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两小时8.9mmol/l。舌质淡红,苔少,脉象沉。考虑患者气阴不足之象明显,故调整上方如下:

炙黄芪30g 生晒参10g 肉桂10g 甘草6g

罗布麻叶15g 茯苓15g 生白术15g 陈皮15g

山药30g 黄精15g 女贞子15g 酸枣仁15g

6剂,水煎服,每日服用3次,每日1剂。嘱下次就诊时空腹以及餐后两小时测定血糖后就诊。

三诊(11月18日):患者发现体重下降,自述每日测定血压波动在75-90/105-130mmhg之间,已不头昏,睡眠好转,偶感乏力,饮食尚可,测得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两小时8.5mmol/l。舌质淡,边齿,苔薄,脉象沉。考虑上方有效,降罗布麻叶为10g,加太子参10g,继续服用10剂,以巩固疗效。四诊(12月22日),患者自述一直未服用降压药物而血压维持正常,血糖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患者要求继续服用1月中药巩固疗效。

本案调节血糖而收到意外的结果,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了,属于典型气津不足,但气虚为主。如一诊见津液不足之象,但使用滋阴药物大于补气之后,舌反像胖大,苔白可说明是补气不足。二诊中直接使用保元汤加重黄芪用量,减少滋阴之力,同时补肝肾后,效果凸显,三诊更加重补肝肾之杜仲而收工。

综上两则医案,对于消渴病初发,气虚及阴虚初显之时,补气生津之法及早介入,消渴诸症能够得以缓解,并促使胰岛功能得以恢复,调节血糖达标,延缓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两相印证,足见补气生津之法在消渴病早期值得推广应用,并应贯穿消渴病治疗始终。


参考文献

[1]张龙,孙永宁.养阴法在消渴病各阶段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3):148-150.

[2]刘佑晖,李琰,邓旭,蔡虎志,陈青扬,陈新宇.陈新宇教授运用“辛以润之”理论治疗消渴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04):47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