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中石膏形态对外加剂滞后现象的影响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3

水泥中石膏形态对外加剂滞后现象的影响探析

王庆 1,刘猛 1,夏瑞杰 2,朱晨 1

( 1.武汉三源特种建材责任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83

2.武汉源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83)


摘要:为了解水泥中石膏形态对外加剂作用滞后现象的影响,文章利用XRD检测法,简单分析了水泥中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此基础上,从水泥中的石膏形态对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反增长的影响入手,研究了水泥中不同石膏形态对外加剂作用滞后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硬石膏的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相对较差,泌水现象严重;掺加半水石膏的水泥易引发外加剂作用滞后现象;二水石膏的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良好,饱和掺量较小,但初始流动度较大,需要控制拌和温度与二水石膏的含量。

关键词:水泥 石膏形态 外加剂滞后现象

前言:

自1935年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被成功研制以来,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彰显,为混凝土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外加剂的科学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新拌和混凝土施工性能,而且可以从微观层次优化混凝土结构。但是,在外加剂类型持续增加进程中,外加剂与水泥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愈发凸显,比如,水泥中不同石膏形态对外加剂滞后现象具有较大的影响,易引发不可估量的工程损失。基于此,从外加剂与水泥中石膏形态不适应现象原因入手,分析水泥中不同石膏形态对外加剂滞后现象的影响非常必要。

一、试验准备

  1. 原材料

胶凝材料:分别掺有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硬石膏,三种形态石膏的P·O42.5R水泥,编号为①、②、③。以及本地销售的二级粉煤灰。

骨料:粗骨料为连续级配、直径为5.0~31.5mm的碎石;细骨料为细度模数3.3的机制砂。

外加剂:萘系高效减水剂(UNF-5)、脂肪族磺酸盐甲醛缩合物(FAS)、共聚羧酸高效减水剂(PC)。

  1. 混凝土配比

依据C30混凝土强度设计配合比,水泥与粗骨料、细骨料、粉煤灰、水之间的质量比重分别为255/1000/865/100/160。进而依据2.0%~2.5%的比重,加入UNF-5、FAS、PC减水剂。

二、试验过程

  1. 水泥配制

依据GB/T50080-2016的相关要求,依据前期设计配比,将水泥与粗骨料、细骨料、粉煤灰逐次倒入搅拌器[1]。采用间隔搅拌法,预先搅拌1.0min后,再次搅拌0.5min,缓慢加入水、外加剂后搅拌2.0min。

2、XRD检测

XRD检测即X射线衍射试验。试验者可以通过按压样品室内按钮拉开样品室门,将样品架插入仪器样品卡槽内[2]进而操作计算机桌面上“Standard Measurement”图标输入试块名称启动测试仪器,并选择起始角度、终止角度与管电流电压后执行测试。

  1. 坍落度试验

倒出拌合物后进行坍落度试验,坍落度特指混凝土的可泵性能、塑化性能,具体试验时需要润湿坍落度筒、底板,在坚硬水平面上将坍落度筒放置在底板中心并用脚踩踏板。同时分三层将拌和物均匀装填入坍落度筒,沿螺旋方向振捣密实,每层高度为筒高的1/3。刮出并抹平顶层多余混凝土后,由垂直方向快速而平稳拔出坍落度筒,整个过程操作时间应在2.5min内[3]。进而进行坍落度筒高度、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的逐一测量,并计算两者差值,即为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值。若坍落度筒提升至离开试体时出现一侧剪坏、整体崩塌情况,则需要进行再次取样测定。试验完毕后将拌合物留存60min再次搅拌均匀后开展坍落度试验。

三 试验结果及分析

  1. XRD检测结果分析

表1水泥化学组成XRD检测结果

编号

Al2O3

CaSO4

SiO2

K2O

CaSO4·1/2H2O

MgO

5.66

0.10

20.80

0.65

1.42

2.71

5.55

0.09

18.25

1.00

2.11

3.20

4.25

0.15

16.25

0.52

3.42

1.52

如表1所示,①、②中CaSO4含量、CaSO4·1/2H2O含量差值不显著,③中CaSO4含量、CaSO4·1/2H2O含量最高,但MgO、K2O、Al2O3含量较低。

  1. 坍落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结果如下:

表2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结果

试块

外加剂品种

外加剂掺量

%

初始坍落度/mm

初始扩展度/mm

60min坍落度/mm

60min扩展度/mm

UNF-5

2.0

210

576

187

545

UNF-5

2.0

202

545

210

578

UNF-5

2.0

208

530

165

555

FAS

2.3

212

569

185

545

FAS

2.3

208

558

210

589

FAS

2.3

218

500

170

508

PC

2.5

255

615

212

550

PC

2.5

235

589

235

600

PC

2.5

215

520

180

525

由上表可知,③水泥拌和的混凝土在60min后坍落度损失值较高,②水泥拌和的混凝土60min后坍落度均出现增长现象,且②水泥拌和的混凝土60min后坍落度增长幅度较大,与水泥石膏脱水程度变化规律相同,表明随着水泥中石膏脱水程度的加深,60min后混凝土坍落度增长值会增加。

从商混视角进行分析,①水泥具有更加优越的外加剂适应性,可以适应PC、FAS、UNF-5等不同类型的减水剂,保证了水泥拌和混凝土优良的初始性能,且60min后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值处于正常状态;

②水泥拌和的混凝土PC、FAS、UNF-5等不同类型的减水剂初始作用并未发挥,初步判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PC、FAS、UNF-5等不同类型的减水剂掺量不足,为了进一步改善混凝土性能需要进一步增加上述外加剂的掺和量。而60min后外加剂作用完全释放,且伴随混凝土坍落度显著增长甚至离析。这一外加剂反应滞后情况的出现,是由于②水泥拌和的混凝土水化最初的60min内,半水石膏转变为二水石膏与氢氧化钙、C3A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为钙矾石,抑制了水化反应以及混凝土对PC、FAS、UNF-5等不同类型的减水剂离子的吸附作用,导致PC、FAS、UNF-5等不同类型的减水剂作用均延迟释放。与此同时,混凝土浆体塑性朝着更大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坍落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现象。进一步分析可知,半水石膏是外加剂作用滞后的主要因素,随着水泥中半水石膏含量的增加,外加剂滞后程度会进一步加大。

③水泥拌合的混凝土与外加剂适应性较差,初始坍落度与60min后坍落度差值处于较高的数值。这主要是由于水泥中石膏的结晶形态差异导致其对糖钙减水剂、木钙的吸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吸附能力最强的为CaSO4,CaSO4·1/2H2O次之。在以硬石膏为调凝剂的水泥中掺加糖钙减水剂、木钙后与水拌和,无水石膏表面可以吸附过多糖钙减水剂、木钙分子,形成减水剂吸附膜层密实包裹石膏,促使其无法溶出为水泥浆体系所需的硫酸根离子,进而出现C3A大量水化,且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异常快凝现象。

四 结论

石膏为水泥常用调凝剂,包括二水石膏、硬石膏、半水石膏几种类型。其中硬石膏因对水钙、糖钙的溶解性不佳,极易致使水泥因调凝成分缺失而出现假性凝固现象;而二水石膏在120℃下会因严重的脱水反应转变为半水石膏,含半水石膏量多的水泥,极易致使外加剂作用滞后,威胁工程质量。基于此,可以在了解水泥中石膏形态对外加剂滞后现象的影响的基础上,严格把控半水石膏含量,并采取恰当的降温措施,保证水泥获得更加良好的外加剂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赵悟,杨泽文,宋儒霖,陈阳.振动搅拌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21,48(07):71-74.

  2. 王奕,李长荣,庄昌凌.氧化铝/氧化镧X射线衍射及拉曼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1,41(08):2480-2483.

  3. 夏开飞.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装置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