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探讨

姜婷婷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探讨。方法:研究中的样本选择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56例患者,开展本次研究的 过程中,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和病理检查,随后针对患者的检查结果来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结果:在分别接受了不同的小组监测之后,HP阳性和阴性的患者胃癌前病变发生率、S期细胞、细胞增值指数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患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其出现各种胃癌前病变的可能性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同时也会导致胃癌的发病率上升,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重点注意。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前病变;关系



临床中,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可能导致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的细菌,在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之后,其健康和安全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的方式,来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探讨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开展本次研究的过程中,筛选样本的范围确定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疾病患者。在对患者进行筛选后,被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一共为156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96/62),患者的年龄为19岁至79岁(平均43.6岁)。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主要疾病为胃溃疡、慢性胃炎、复合型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

    1. 方法

在本次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对被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进行胃镜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选择胃窦部幽门间5cm的位置来采取黏膜组织,并将黏膜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处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尿素酶试验。随后,检验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胃黏膜进行芫荽,并选择血琼脂培养基来开展细菌培养,并在细菌总添加尿素,以此来确认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在分别计算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后,为患者开展病理学检查,并选择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的方式来对患者的细胞周期进行分析,此过程中,检验人员应使用二甲苯来对石蜡切片进行脱蜡处理,随后使用乙醇来将石蜡切片进行水化,并使用胰蛋白酶来将其消化,最后选择使用260目的尼网来开展过滤并使用酒精进行固定。

    1.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用n(%)以及(614ad2b22a547_html_fd475e37810e7529.gif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采用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研究中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情况

本次研究中被纳入研究的156例患者中,经过检验幽门螺杆菌感染显示阳性的患者一共为80例(51.28%),幽门螺杆菌感染显示阴性的患者一共为76例(48.72%)。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情况对比

对表1中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胃癌前病变发生的更多,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情况对比结果为P<0.05。

表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情况对比

检查结果

N

肠化生

胃黏膜猥琐

非典型增生

发生率

阳性

80

12(15.00)

8(10.00)

6(7.50)

26(32.50)

阴性

76

4(5.26)

2(2.63)

1(1.31)

7(9.21)

P

-

-

-

-

<0.05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S细胞、PI对比

见表2,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S期细胞和PI对比结果为P<0.05。

表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S细胞、PI对比

检查结果

n

首次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

阳性

80

20.12±8.5

0.37±0.06

阴性

79

11.23±6.2

0.14±0.01

P

-

<0.05

<0.05



  1. 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在出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反酸、口臭、胃痛、嗳气以及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同时也可能出现上腹疼痛、饱胀感等感觉。由于在患者的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略。尤其是本身具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要提升对于幽门罗杆菌感染的重视度。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完全的消除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患者在接受2周左右的杀菌治疗后,都可以有效的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控制。在研究中确认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后,患者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到医院接受幽门螺杆菌的检查,以此来达到及时发现感染问题并针对性的接受杀菌治疗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后期胃癌的发生。与此同时,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季节、年龄以及地域等因素有着较为明显的关系,同时慢性胃炎患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明显高于健康群体。在开展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在出现幽门罗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其出现肠化生、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等疾病的可能都相对更高,由此可见,幽门罗杆菌感染与患者的为癌前病变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控制,对于控制患者的胃癌前病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存在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而言,积极进行检查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谢薇, 靳纪强.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评估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v.19(93):211-212.

[2] 齐姗姗, 王旭旭, 武纪生,等. 参芪抑瘤方联合幽门螺杆菌根治方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及血清GAS、TRX-1、C-myc蛋白表达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 张逸彪, 郭丽丽, 杨辰. 胃癌前病变患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水平变化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 v.32(03):63-65.

[4] 苑萌, 刘海忠, 任剑锋. 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和血清胃泌素-17诊断及鉴别诊断老年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价值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 v.18;No.284(0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