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效果分析

何宗萍

贵州省平塘县人民医院 558300

摘要:目的:探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86例需要输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输血患者进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此提升患者抢救效率,维护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临床效果

引言

输血是临床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且由于严格的供血源筛选,改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等,目前血液细菌污染和病原体漏检率显著降低,保障了输血的安全性。但是临床用血较为复杂,涉及环节多,血液的生理病理机制、个体的差异性等原因,临床输血时仍存在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轻者出现发热、皮疹等,可能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导致患者病死。本研究通过观察本院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并重点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输血安全的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集的986例需要输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3例。对照组男251例,女24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5.8±7.7)岁;其中421例患者为外科手术大出血,72例患者为产科大出血。研究组男255例,女238例;最年龄小26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6.6±9.3)岁;其中63例患者为外科手术大出血,430例患者为产科大出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两组患者输血前行血型鉴定,筛选抗体及交叉配血,由同一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师担任输血处理,麻醉处理由同一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以减少研究期间的干扰因素。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即输注悬浮红细胞,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的变化,准备好急救准备工作。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先发滤白红细胞,随后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或输血24h内参照《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评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若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h内体温突然升高,较输血前体温升高≥1℃,可伴有恶心、寒战、出汗等症状,可判断为发热反应;若输血过程或输血后短期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为过敏反应;若由免疫或者非免疫因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患者机体内被破坏产生胸痛、寒战、高热、恶心等症状为溶血反应。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从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按照1∶1比例随机抽取患者,并将其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当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当按照不良反应类型与症状给予静卧、抗过敏药物和终止输血操作,同时准备好急救药物,对患者做好急救处理。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行常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开放静脉后进行麻醉诱导,静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采用机械通气,将呼气末CO2分压维持在3.47~4.40kPa,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维库溴铵、芬太尼,辅助吸入安氟醚以维持麻醉。患者在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或者输血后,正常24h内,临床医护人员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原有疾病无法解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及时回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发热、血红蛋白尿、过敏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是在血液输注和输注完毕后,患者于1~2h内出现体温升高、消化道反应、寒战、皮肤红疹等反应,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由于血型检测错误所致严重溶血反应则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4be45d299e9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14be45d299e9_html_bf14535274c5f926.png

3讨论

输血作为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输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血液的多样性、复杂性,临床输血时潜在着危险性,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且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因此,积极探讨可能导致临床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对保障输血安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等具有积极的意义。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88%,反应中以过敏反应为主。由此提示了应充分认识输血风险,注意安全用血。其中过敏反应较为常见,提示临床输血患者存在输血不良的风险,以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主要由于患者存在过敏体质、多次输血等所致。该结果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低于上述研究,可能与个体间差异性相关。在采用信息化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后,我院输血反应回报率开始上升,可能与我院以往以纸质的形式回报,不可避免出现漏报、少报的现象,而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信息化后,网上直报系统使得临床医护人员在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时更加便捷、省时。同时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采用闭环智能设计,可清楚显示未上报信息,很好地解决了临床科室漏报、少报现象。同时对于输血科而言,数据信息化可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更好的分析统计,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起到很好的预防和警醒作用。尽管我国单采血小板的制备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统计发现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对于我院血液肿瘤科患者,其在疾病的进展期及骨髓抑制期,机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血小板出现减少或功能异常等情况。单采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不可或缺的解决办法。研究发现,反复进行血小板输注,产生血小板同种免疫抗体占受血者比例一半以上,相当于产生红细胞同种抗体概率几十倍甚至更多,而且血小板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大量血浆蛋白抗体、白细胞抗体、血小板以及免疫性物质,易发生过敏反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相关输血制度,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度化、安全化,使得整个输血过程更加规范化,同时加强输血科与临床各科室的交流沟通,最大程度地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真正地做到临床输血安全。临床可针对性拟定干预方案,保证科学输血,以此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艳红,聂莹.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3):79-80.

[2]王永台.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126-127.

[3]曾代英.常规输血及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比较[J].名医,2019(09):120.

[4]张蕾,张萌,杨宗树.少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反应观察[J].农垦医学,2018,40(04):339-340.

[5]白伟,李娟.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提高输血安全性的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