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眼底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眼底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刘成生

淄博市沂源县人民医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6100

【摘要】目的:评价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采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明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划分组别:治疗组术前采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有关疗效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5% vs 对照组55.6%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通过术前采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雷珠单抗;眼底病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眼底病的主要方法,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尚有一些严重病例即使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仍然会伴随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如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有抑制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渗漏的作用,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好的前提条件[1]。本次研究提出在术前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治疗方法,对其临床治疗作用进行如下报道。

1对象及方法

1.1观察对象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眼科就诊并明确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纳入研究,排除合并眼部感染性疾病、葡萄膜炎、青光眼患者以及既往有眼外伤、眼部手术史患者;随机划分组别:治疗组40例(40只患眼),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5(54.6±4.4)岁,糖尿病病程3~23(13.4±2.6)年;对照组36例(36只患眼),男20例、女16例,年龄33~72(53.7±3.3)岁,糖尿病病程3~21(12.6±2.4)年。两组基础资料符合研究可比性(P>0.05)。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于手术前7~14d行玻璃体腔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05ml(含0.5mg雷珠单抗);对照组不使用药物、直接行手术治疗。患者均于球后麻醉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由同一医生完成:使用玻璃体切割仪,以两步法完成切口制备,在30~40°斜角下执穿刺到行结膜、巩膜穿刺,到达套管顶端;之后转变方向,垂直进入玻璃体腔;术中注意对混浊屈光间质的清除,并切割显微血管增生膜,采用电凝止血。术后拔除巩膜套管,用齿镊夹闭穿刺后,使其闭合,排除渗漏后关闭切口,完成手术。术后常规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与妥布霉素眼膏。

1.3效果评价

(1)最佳矫正视力检查:手术前、后通过记录和比较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术后结果较术前提高1行,即视力提高;术后结果较术前无变化,即视力无改善;术后结果较术前下降1行,即视力降低[2]。(2)术后并发症:前房渗出、前房积血、一过性高眼压、玻璃体再积血等。

1.4数据评价

使用SPPSS25.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评价,对于手术前后视力的改变、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采用计数数据表达形式即例数、百分比,予以结果X2检验;检验后得到P<0.05的结果,可以判定数据的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视力变化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表1:

表1两组治疗后视力变化比较[n(%)]

分组

眼数

视力提高

视力无改善

视力下降

治疗组

40

34(85.0)

4(10.0)

2(5.0)

对照组

36

24(66.7)

7(19.4)

5(13.9)

X2



3.628


P



<0.05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32.5% vs 对照组55.6%显著降低(P<0.05)。表2:

表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分组

眼数

前房渗出

前房积血

一过性高眼压

玻璃体再积血

总计

治疗组

40

4(10.0)

3(7.5)

5(12.5)

1(2.5)

13(32.5)

对照组

36

4(11.1)

7(19.4)

6(16.7)

3(8.3)

20(55.6)

X2






4.100

P






0.043

3讨论

眼是人体重要器官组成,眼的不合理使用轻则会造成视力损伤,重则会因疾病的产生而直接致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视力健康。眼底病属于眼后节病变,是眼科常见病,而且该病发生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而当发现有视力损害时,通常已经进入到了中晚期阶段。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皆为临床常见眼底病,该类病变与玻璃体改变有一定关联。

本文研究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该类病患我们主要是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予以治疗,但在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中我们发现,手术切除中常伴新生血管出血并发症的发生,而这将会对手术视野造成遮蔽,需反复更换器械行电凝止血,无疑会因此延长治疗时间、加大视网膜损伤风险。因此研究提出在术前7~14d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目的是促使视网膜和纤维血管膜中新生血管的消退,抑制其活性,通过彻底止血抑制血管增生。根据研究结果来看,术后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可能是由于术前雷珠单抗的使用促使新生血管消退、降低活性,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等因素有关。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患者视力改善显著较对照组好,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减小了术中并发症如医源性裂孔等发生率,使手术操作得以简化、有效规避术中电凝所致凝固性损伤风险,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良好改善[3]

综合以上认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通过术前采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但对于其它眼底病的治疗效果有待于更多研究数据的确认。

参考文献

[1] 曹素平.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疗 效观察与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1):40-41.

[2] 宋玫侠,李上.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眼底病[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6):2-3.

[3] 严晓腾,顾操,陆培荣. 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J].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1,43(3):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