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震带分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云南地震带分布研究

李琪,刘德稳

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南地震特点及云南地震带分布。然后具体分析了云南八大地震带的地貌地质情况和历史上的地震记载。最后,就云南地震带分布研究的意义做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云南 地震带 地震分区


1 前言

云南的地震基本上属于构造地震,印度板块朝北东方向对中国大陆的推挤是强震频发的主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印度板块由西向东对云南地区强烈的直接挤压作用;二是印度板块对西藏地块正面推挤派生的川滇菱形块体由北向南的锲入作用。因此,云南地区的地震兼具板缘和板内地震的双重特征。云南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八大地震带上:1、小江地震带;2、通海-石屏地震带;3、中甸-大理地震带;4、腾冲-龙陵地震带;5、澜沧-耿马地震带;6、大关-马边地震带;7、思茅-普洱地震带;8、南华-楚雄地震带。

2 八大地震带情况概述

2.1小江地震带

小江地震带分为小江强震带和小江断裂带。其中,小江强震带北起巧家连接东川、寻甸、嵩明向南直到个旧一带,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70-8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过4次,最大为1833年嵩明杨林的8级地震。小江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带,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mm/s。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

2.2通海-石屏地震带

通海-石屏地震带位于峨山-通海,石屏-建水间。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4次,7级地震3次,最大为1970年通海7.7级地震。该地震带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盆地、山区、河谷相间出现。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其中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次之。1970年通海地震的烈度分布与曲江断裂的位置密切相关,总的趋势是离曲江断裂越近,烈度越高,震害越重。极震区沿曲江断裂呈北西向狭长条带展布于曲江河谷,长轴长约52公里。

2.3中甸-大理地震带

中甸-大理地震带沿中甸、下关至南涧一带,包括中甸、丽江、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弥渡、巍山、南涧等地区,长600公里,宽7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7次,7-7.9级地震3次,最大为1996年丽江7.0级地震。

2.4腾冲-龙陵地震带澜沧-耿马地震带

腾冲-龙陵和澜沧-耿马地震带地处滇西南边远地区,由龙陵向南东经耿马、澜沧到勐海、景洪一带存在地震活动带, 其中以龙陵、耿马和澜沧地区地震震中最为密集, 澜沧以南到勐海、 景洪地区震中分布较为分散, 而耿马至龙陵之间的永德地区为破坏性地震的空段。 该地震带地震活动记录时间较短,最早一次地震记录时间为1879年11月23日的龙陵5级地震,由1879年至1965年仅记录到4级以上地震16次。

2.5大关-马边地震带

大关-马边地震带位于川滇交界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附近(27-30°N,102.8-104.8°E)。受到青藏高原侧向挤出影响,地质构造情况复杂。其中马边-盐津一线是主要的构造区域。历史上,大关-马边地震带地震频繁,仅大震记录资料记录较完善的20世纪初以来,这一地区就发生了57次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2014年8月3日发生6.5级鲁甸地震也在这一地震带上。大关-马边地震带有较为明显的平静活跃周期,约四十年出现大震,而且在大震发生普遍多发中强地震。以2012年彝良5.7级和5.6级双震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是标志着大关-马边地震在处于地震活跃的周期内,本次活跃期释放的能量与历史上的活跃期的能量比较依然有所差距,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关-马边地震带依然有强震发生的可能,需要密切关注。

2.6思茅-普洱地震带

思茅、普洱地震区的活动构造格架特征,是红河次级斯块在北北西-—南北方向压应力作用下,断块内部主干断裂直接控制的结果。思茅-普洱地震带具有新生代盆地和控制型水系的地形地貌特征。思茅盆地第三系地层的倒转及挤压破碎带,普洱盆地第三系含煤地层中的挠曲轴向,皆为北北西方向。贯穿区内的小墨江、普洱大河皆沿北东方向延伸,追踪北东方向断裂发育,而更次一级的支流则多沿北北西断裂发育。思茅、普洱地区自1884年以来,共发生7次6.2-6.8级地震。

2.7南华-楚雄地震

自1511年5月12日有记载以来至今,南华-楚雄地震带已记载了八次5-6.7级中强地震。南华-楚雄地震带地处杨子准地台康滇地轴的南段,滨中中台陷。东邻华南褶皱系,南有哀牢山变质带。区内大量发育着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的侏罗一白垩系红色陆相碎屑沉积物—“滇中红层”。在本区内一条主要断裂是南华楚雄断裂。楚雄幅地质报告书认为该断裂平行红河断裂,它的生成与红河断裂活动有关。这条断裂由北延伸到本区,经南华、吕合至楚雄,再穿过云龙一子午盆地,经双柏很可能继续向东南延伸和曲江断裂相接。

3 结语

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一部分,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的省份之一。20世纪中国大陆23.6%的7级以上大震、18.8%的6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仅占全国国土面积4.1%的云南省。进行云南地震带分布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对地震的提前防范和控制。本文章从科学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云南地震分区的调查研究和地震带分布的分析,将有助于科研人员对云南省未来地震状况的预测和防控。


参考文献

[1]周真恒,瑞琦,向才英.依据地震活动资料研究龙陵-澜沧地震带分段[J].云南地质2001,(02),203-210

[2]郭威.马边-大关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6,1-71

[3]李克昌,赵维城,候学英,黄毓珍.从思茅、普洱地震探讨断块内部地震地质特征[J].地质研究,1980(01),38-44

[4]姜朝松,梁秀英.1975年楚雄5.6级地震和南华-楚雄地震带[J].地震研究,1983(02),151-158


第一作者:李琪,女,汉族,2002年生,江西人,本科生

通讯作者:刘德稳,博士(后),副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云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021)


下载 8

第三方链接 0

被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