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

杨丽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邮编 427000

[摘要]:目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输注未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观察组输注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以及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以及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常规生化检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失血性和血细胞减少性相关疾病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式[1]。目前,普遍应用的输血治疗有三种方法,即洗涤红细胞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以及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输血治疗后发生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甚至可以达到10-41%,其中白细胞含量与输血治疗不良反应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贮存的血液中白细胞失活后会产生诸多衍生物即炎性介质,同时白细胞是多种病毒的传播载体可以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对输血治疗还存在一定争议[2]。随着医疗和科技的发展,对于如何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研究,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所以本院针对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具体实施情况,笔者在如下表示。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方案,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0-53岁,平均(33.3±2.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9-51岁,平均(32.0±3.5)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与本次调查病人均符合输血治疗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以及排除标准如下:(1)纳入标准:①符合慢输血治疗诊断标准;②无肿瘤类、白血病等严重疾病;③无精神疾病者。研究前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与沟通异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伴有严重疾病者。④心肝肾等脏器受损者。

1.2方式

对照组患者输注未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观察组输注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对两组输血治疗患者进行观测,若出现发热、寒颤、盗汗、呼吸困难、胸闷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及时根据病情情况给予救急处理、对症处理和对病因处理等,并及时记录。

1.3指标观察和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输血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输血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首要的不良反应表现即为体温升高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 h内,部分患者同时出现发热、寒颤、盗汗、呼吸困难、胸闷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可以出现显著的皮肤潮红或皮疹、血压下降、溶血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表现;当患者出现上述一项或者多项的患者都属于输血不良反应需要进行记录和统计。

1.4统计学方式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实施t检验,计量资料实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各项指标为: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不良反应各项指标为: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诊治中如果患者由于外伤、外科手术以及产后等情况发生大量失血时输血治疗极为关键[3]。因为输血治疗在保证患者机体基础功能、延长救治时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优势。但在临床上也可以出现即使配型成功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如何避免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成为临床学者高度关注和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临床学者研究发现血液中白细胞含量与输血治疗不良反应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为了应对突发需要进行紧急输血治疗的患者,往往需要对多种类型的血液进行预先的贮存以备不时之需。而当血液贮存一定时间后,大量白细胞不仅会失去活性,还会衍生出诸多物质,当这些血液输入人体后会自身机体会对异常物质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我们所讨论不良反应即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白细胞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多种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使其激活人体的免疫功能诱发输血治疗患者发生免疫功能反应。目前临床上应用仪器设备可以在输血前将血液中白细胞减少一定数量,已达到降低血液制品中的炎性介质和多种白细胞病毒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笔者通过本次实验结果统计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各项指标为: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不良反应各项指标为: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于减低输血不良反应和多种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以提高救治效率[5]

综上所述,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君斌.研究在需要输血的患者中采取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效果[J].家庭保健,2020,000(001):103.

  2. 黄勇雪.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009(003):P.278-278.

  3. 耿鹏.临床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J].家庭医药,2019,000(009):139.

  4. 卢晓楠.中重度乳糜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输注效果及输血不良反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033(004):636-637,641.

  5. 吴莉莉.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年20卷86期,151-152页,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