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MW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状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135MW 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状况研究

于明浩

大连泰山热电有限公司


摘要:按照135MW等级循环业态流化床CFB的标准,结合锅炉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的措施提出改进方案。按照煤质变化的实际关系,对CFB作用下的锅炉安全、经济价值、运行影响水平进行分析,提出符合135MW等级循环硫化床锅炉的操作方案,明确锅炉正常运行的基本方式和操作手段,结合煤质情况,分析不能改变的因素。对煤灰渣颗粒的不敏感方式,采用滚筒化冷渣器设计,构建风水联合冷渣器方式。本文从锅炉与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相关的原因,研究煤质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实际的对策方案,加深技术交流优化管控,达到锅炉等级硫化床运行的需求。

关键词:135MW等级;循环硫化床;锅炉运行

引言

按照不同等级循环硫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结合负载热力参数分析,分析设计标准值的规范要求,对堵煤、给煤斗出口,下煤口循环方式给予调控管理。在风水联合冷渣器操作中,排查困难,无法达到室内硫化的标准要求。调整灰渣翻转量,通过二、三室隔离墙,减少煤灰渣量比,避免溢出。研究喷水量偏大、排烟过高的原因。对于热燃后的反应水平进行分析,分析局部烟道入口的温度,一般在30℃至50℃之间,调整尾部烟道的过滤器,分析吹灰导致的排烟温度升高的原因。对于飞灰含碳量高的情况,需要使用燃烧用的燃煤器处理。

1 135MW等级循环硫化床锅炉原因分析

根据实际设计规范要求,需要消除其中的不足之处,结合燃用煤质的设计规范标准,结合恶劣化煤的颗粒配比不当情况,分析当前135ME等级下的锅炉相关数量比例,分析燃用贫煤,无烟煤下,可用于煤质的方式。厂原煤颗粒等级配置是d大于7mm,占10%,d小于0.2mm,占30%。经过持续性的逆向锤击操作,调整炉内煤炭颗粒的偏离情况,确定符合实际操作的协议规范要求。评估分析设计规范之间的差异,调整颗粒分离量和变化要求,对于粗颗粒分子的份额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可以实现的最有效的床料偏少的原因。

按照CFB锅炉床料颗粒比例度分配,调整炉内煤炭颗粒的分布量,分析煤成分与灰度特性的二者因素,依据炉内可形成的床料颗粒比例水平,做好配比分析。依据煤的可形成方式,尽量调整燃尽值,调整入到炉煤科技度的配比要求中,确定入炉煤炭的颗粒度标准。

2 技术指标分析

按照煤炭的可燃基础性能要求,分析其中的偏差。依据粉灰破损的差异变化,分析热浸度降低后,入炉颗粒的变化。在床料可形成的循环方式入手,分析炉内的循环倍率,浓度分布,满足燃烧和传热比例要求的情况下,调整冷渣运行的合理匹配度。为了明确煤成灰特性的实际要求,需要将成灰特性试验按照电厂燃用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 煤炭品质对于锅炉整体运行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3.1堆煤的情况分析

原煤炭破碎后,送入到煤斗中。当炉内煤炭颗粒多,表面会存在一定的水分值。煤斗内呈现煤壁压实的情况,需要搭桥、确定出煤口,旋转给料,搭接在煤炭料的粘结煤出,调整锅炉运行的位置。一旦断煤,不会灭火,单独UI与热力参数的相关干扰情况较大,容易引发事故问题。特别是在夏季,因多雨导致没有干煤棚,会直接影响整体煤炭效果的稳定性。为了采取合理的煤斗线性方式,确定下煤口的结构,需要调整煤斗里料,调整措施规范要求。按照量级破碎操作方式,调整加料转筛机器,确定合格煤炭颗粒可以进入到煤斗内部,不需要进一步的细碎操作,确保原有的煤炭颗粒符合实际份额标准要求。

3.2 硫化床冷却煤渣的操作运行方式

按照引进合理的技术生产规范要求,需要按照锅炉全程化配置标准,联合冷却渣器,确定容量标准,调整冷却效果,分析冷却锅炉中可能排出的低渣范围。通过空室、分布水冷却管至二室、三室,构建隔离墙。调整三室底部的安装布置板,调整硫化速度,提升二室、三室的不同流速变化水平,提升炉渣在三室内的联合冷却效果,从后壁中部溢出口排出。底部渣颗粒配置相对要求低,调整底部渣的颗粒级别,确定符合实际要求设计的规范方式。

按照电厂燃料使用的小龙潭煤矿灰破碎情况,调整期底部煤渣锅炉所产生的结节量,避免导致停炉问题发生。如果无法控制煤炭的冷却效果,需要按照底部渣颗粒的滚筒冷却器操作,调整钢带冷却渣器位置,确定硫化床冷却煤渣的操作标准。

3.3 飞灰含碳量的提升

煤炭燃烧程度受锅炉整体结构和运行参数的影响。在同一锅炉的CFB中,锅炉的实际结构差异不大。运行中通过温炉、风控发生确定变化范围。按照煤质量的影响关系,确定燃尽程度因素。经过CDB锅炉燃用后,对不同的煤炭可燃性基础效果评估,调整碳化相关的数据增量。通过锅炉数据考核试验分析,确定符合实际飞灰含碳量的比例关系。

在经过飞灰含量的提升,采取合理的措施评估。提高炉膛的温度水平,按照CFB数据高度,对颗粒精度在40μm范围内的灰粒高度进行分析,列出CFB差别,结合炉膛的温度变化关系,确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指标排放标准。按照适宜的数据参数,分析燃烧煤炭的CFB锅炉温度,做好锅炉的床温度的可控性。

解决CFB锅炉炉膛的缺氧中心问题,通过空气系数确定设计值标准。减少通风量,适当的在呢个价二次通风量,提高机床温度,降低床压力,减少存量。按照二次通风的均衡性,做好混合效果操作评估,调整二次风的引入标准高度,调整风口位置,确定结构的限定要求。对不同的标高进行燃烧份额的评估分析,采用二次风动量分析,确定是否有足够的通过量,调整设备的改造性能和燃烧优化调节水平。

在煤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分析中,依据CFB数据锅炉的床料内循环方式,调整外循环方法,增强灰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调整煤炭颗粒的增减比例关系,将内循环的床料直径控制在0.5mm范围内,对于外循环的床料,直径需要控制在0.05-0.3mm范围内。根据炉膛内的床料标准,确定足够的燃尽时间,结合外部颗粒情况,分析停留的密实度水平。控制10min至30min范围内的标准,逐步降低石墨化活性水平,提升细颗粒飞灰效果,达到分离开炉的效果。虽然停留的时间短,但实际反应效果较高。根据实际煤炭质量的成本特点水平,调整入炉内的颗粒匹配关系,尽量减少颗粒偏大、偏小的变化水平。按照合理的炉内控制方式,调整颗粒的份额大小,逐步降低炉内温度。

按照燃用煤的135MW锅炉的测定要求,结合实际机械化燃烧损失量,对实际预估值水平进行分析,调整燃用煤的135MW锅炉热效率值标准,所有下燃用的煤炭热效率不宜高于90.5%,需要注意煤炭飞灰、底渣之间的配比关系,确定实际煤炭配置的相关性。

按照数据计算机械的燃烧损耗量,分析飞灰、底渣之间的质量权衡平衡关系。低渣含量低,飞灰、低渣的比例大小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整体的损失量水平,需要合理的控制炉煤的颗粒变化份额,降低飞灰的比例量水平。

3.4喷水量大、排烟温度高

在燃用煤炭的后燃作用过程中,通过调整喷水量偏大的情况因素,结合排烟温度变化水平,分析颗粒分子在分离器作用下的连续燃烧过程,判断分离器出口的燃烧高度。根据温差范围和煤炭质量相关的标准要求,评估烟温度差与煤炭质量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的后燃烧尾部烟道,逐步增大对流受热煤的吸收量水平,提高排烟效果。为了避免喷水量过大,需要对受热量调整,无吹灰,合理地控制CFB受热面的可控范围。按照炉膛的气体固化相关流向运行水平,采用直接测量炉膛飞灰携带率,确定上下炉膛的耐磨系数。结合上下层床压侧点位置,确定布放的板范围。根据炉膛炉顶的可控风板面,调整压差测试点的位置,结合炉膛内床料的质量标准,确定风板压差降低的综合范围,控制锅炉顶端的炉膛测试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炉煤颗粒度配置合理性,需要结合CFB锅炉的运行要求,改变煤炭内灰渣颗粒的敏感度。依据CFB锅炉燃烧的优化比例水平,调节炉膛灰工况,结合实际循环方式,降低炉内的传热系数,调整受热面比例失调的因素,提升锅炉热循环效果,解决锅炉传热效果失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燃用褐煤的大容量CFB锅炉运行实绩[J]. 姜义道.  锅炉制造. 2004(04)

[2]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含碳量问题[J]. 吕俊复,张守玉,刘青,张建胜,杨海瑞,岳光溪,沈解忠,于龙.  动力工程.2004(02)

[3]燃煤烟气常规污染物净化设施协同控制汞的研究[J]. 许月阳,薛建明,王宏亮,李兵,管一明,刘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