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8
/ 2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丽

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漯河 462000

摘要:《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新时期,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塑造、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存在着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团队有待建设,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对政治学原理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一、《政治学原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政治学原理》采用“马工程”教材,共十个章节的内容,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课时量少,授课时间紧凑

《政治学原理》课程知识点多,概念、理论抽象难懂,全部教学内容难以高质量地在32个学时里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课内、课后共同完成。同时,老师为了在一节课内讲授更多的内容,往往不由自主地采用“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也不尽人意。

(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治学原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大多注重课堂讲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同时,课程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也试图采用更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但往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不能协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能统一。再者,新的教学方法虽然丰富了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也让学生仅仅从表面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而不去深入把握概念和理论的深刻内涵。

(三)学生欠缺知识储备,影响学习效果

《政治学原理》在大一时开设,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政治学的认识不足,政治理论基础较弱,课程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清晰理解所讲内容。传统课堂上,教师长篇大论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学生因为缺乏对政治学理论的基本认知而影响听课效果。

再者,因为课时限制,老师会要求学生预习、复习,学习在课堂上没有详细讲授的内容。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预习和复习也只是看看教材,有的干脆连教材也不看。老师课后的补充材料经常是文字版的书目、案例等,材料形式简单,资源内容有限,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老师也不能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课后学习效果,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后思考,有的学生也仅仅是应付而已。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考核方式是最后的结果评价。一门课从头上到尾,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不管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只要学生在最后考试时花费几天时间背一背,突击应付一下,就能达到及格线,拿上学分。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也违背了大学的教学规律。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因此,任课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多种教学手段,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混合式教学计划

根据《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大纲和混合式学习理论要求,老师把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老师根据教材进行资源整理,在网上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课件、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使线下学习和课堂讲授、线上学习和课后学习互为补充。线下学习和课内讲授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小组讨论,线上学习和课后学习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师生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达到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组织

老师课前把《政治学原理》的教学计划、任务、目标公布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预习并发布在网上。同学之间可以研讨预习中的困难或问题,也可在网上询问老师,学生的预习、讨论、咨询都在网上教学平台完成,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

混合式教学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播,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课堂上用多元互动教学法讲授,这是师生之间多元沟通和动态交互过程。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要素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利用教学平台上的视频和案例,对所讲理论和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政治学分析。在课堂研讨环节,学生分小组研讨-答疑-再研讨,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的研讨围绕主题,纠正学生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通过线上预习与线下的课内学习,学生仍然需要课后的巩固和反思,需要完成老师发布在网上的作业和思考题,利用所学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学生和教师在网上的留言区发布学习心得体会和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完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答疑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的环节。老师周末在网络教育平台的“讨论区”和“邮箱”查看学生的疑问,线上或线下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QQ或微信提出疑问,老师及时答疑。此外,同学们也可以在网教育平台相互讨论或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老师对此要进行引导、纠偏、评论、考核。

(三)混合式教学考核

在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时,要进行过程评价,把学生的参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结合起来评价。学生课前线上的预习,线下课堂的听课质量、参与研讨,线上复习巩固效果和讨论以及回答问题的次数与质量也作为最终成绩的参考。同时,学生的自我打分、学生之间的互相打分都可以作为最终成绩的一个方面,避免把期末考试一次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三、混合式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治学原理》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结合

《政治学原理》课程,理论性强,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起来比较拗口和难懂。如何在不同的专业讲好这门课,既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老师面对的现实的问题。

(二)学生的适应状况

《政治学原理》授课对象都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于和高中时期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有一个适应和转变过程。比如从只有一本应试教材到多本教材参考的适应;从中学反复讲透一个知识点,到大学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的开放性问题等等。这些与中学不同的学习方式,都会给《政治学原理》混合式教学带来挑战。

(三)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增加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积累、计算机应用、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休息时间用于课前的资料准备,课后还要检查学生的研讨,以及讨论中的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有较多增加,老师的压力倍增。

结论:

总之,《政治学原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的学习巩固、过程考核,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燕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

2.李海霞.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视界,2020(12). 3.颜薇薇.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J].海外英语,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