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1
/ 2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研究


季平江

靖江市水利局 江苏 靖江 214500


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在介绍新发展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探讨了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长江岸线;治理;发展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新发展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理念,在引导我国经济破局,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有着丰富的岸线资源。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岸线资源有着独特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功能。受粗放式发展的影响,长江岸线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较为严重,这对长江岸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靖江位于长江下游,襟江近海,东、西、南三面临江,拥有52.3公里长江干流岸线,其中深水岸线35公里,占总岸线的67%,规划港口岸线40.1公里,已利用29.97公里,未利用10.13公里,城市水源保护区、生态岸线、大桥保护区、过江通道12.2公里。因此,紧扣新发展理念,推进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就成为靖江当前的重点任务。

  1.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思路

  1. 突出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要论述,比如2012年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从国家发展层面制定创新驱动战略的执行规划,提高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效果。针对多年来长江岸线高强度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2017年,靖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要求,突出生态优先,立足长远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三分之一”,规划将长江岸线利用分成绿色发展、开发性保护、不开发区域各占三分之一。

  1.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与西方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发展历程很短,仅仅用了数十年便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也面临着区域、城乡发展失衡等结构性矛盾。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是客观现象,它既和我国独特的国情有关,也和以往发展中理念、政策层面的不足紧密相关。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成为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处理好长江岸线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乃至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走的都是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层出不穷,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遍布全国,日益严峻的雾霾天气更是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坚持与人自然和谐共生”,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生态保护前置的观念。任何形式的长江岸线开发,都要有严密的生态环境影响论证,从源头上提升长江岸线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1.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对策

  1. 精准长江岸线功能分区

2016年,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印发《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将长江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及开发利用区四个功能区,为长江岸线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其中,保护区、保留区是长江岸线治理的重点。对此,一方面要精准划分长江岸线功能区,另一方面则要从功能区出发,采取好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区为例,保护区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如长江岸线部门、环保部门、文旅部门等,管理中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保护区议事协调机构,增强保护区管理的协同性。保护区的识别为长江岸线生态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不可避免地对部分居民,特别是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省财政、市财政要做好此类居民的补贴工作,并帮助居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提升居民的劳动能力,确保居民不因为禁止开发政策而出现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

  1. 推动长江岸线产业升级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经济命脉,沿江大城市众多,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对此,要着力优化长江岸线的产业布局。首先,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扶持力度。高新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以技术研发来降低单位产出的投入比,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增强动力。也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内部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凸显产业技术以及交通区位的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其次,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当前,长江岸线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分散度高的问题,既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做好企业的甄别、分类工作,重点加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内部管理完善的企业的扶持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乃至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来改善区域内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能耗高、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1. 加强特色旅游产业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逼近11万亿元,占GDP比重11.05%。滨江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热点项目。长江有着漫长的岸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滨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对此,必须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加强长江岸线特色资源的开发。首先,转变开发理念。长江岸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避免走过去“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从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出发,合理设计开发思路,使旅游业的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紧密衔接起来。其次,坚持文旅融合。在产业融合日益深入的今天,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而文旅融合则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宏观层面而言,文化、旅游有着巨大的融合空间,一方面,旅游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特别是人文景观游,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能够丰富旅游观瞻,提升旅游的文化层次。要以文旅融合作为滨江旅游的重点。

  1. 做好生态环境评估补偿

任何形式的长江岸线开发均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发展中,要从前、中、后三个阶段做好生态系统的整体评估工作,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设计以及高频率的生态系统调查来实时关注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对重点开发项目,要建立健全项目开发中的生态风险预警机制,将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要在生态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长江岸线环境的破坏有多种表现,其中,长江岸线污染的修复难度较低,而长江岸线动力系统、长江岸线物种多样性的修复难度则较高,一旦发生破坏,很难达到建设前的标准。要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遵循修复、输血、造血的补偿路径,最大限度降低因工程建设而对长江岸线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长江岸线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以环境保护部门为责任主体,补偿对象包括受生态破坏影响的单位以及个人。对群众关注的重点生态问题,及时采取好有效的修复措施。靖江按照依法合规、分类施策的原则,对36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制定整治措施。对取缔拆除的项目进行清理整治。对整改规范类项目,组织开展防洪影响论证工作。防洪影响论证报告经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项目将予以保留。防洪影响论证报告中要求采取补救措施的,由该单位限期自行开展补救工作。逾期未开展防洪影响论证或防洪影响论证报告未通过审查的,将视为违法建设项目,由该单位自行清除。

  1. 新发展理念下长江岸线治理与发展效果

  1. 保障了经济稳定

长江岸线利用项目中包含招商引资企业、历史改制企业和搬迁企业。在开展清理整治与整改规范时,按照依法合规、分类施策的原则,实事求是、考虑现实、兼顾历史、分类妥善地制定整治措施。给予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选择的余地,保证了靖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1. 修复了生态环境

长江岸线利用项目的清理整治与整改规范行动,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填补了部分绿化空白,给予了岸线生态修复的时间,加强了长江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滩地湿地资源保护修复,提高了长江洪涝防御能力。

(三)规范了岸线利用

长江岸线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开展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整改规范工作充分体现了靖江对长江岸线资源的珍惜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担当。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整改规范工作是沿江治理体系的创新,有力保障了岸线资源的合理规划、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使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力。

四、结语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长江岸线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对此,要紧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与要求,从长江岸线治理、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围绕精准长江岸线功能分区、推动长江岸线产业升级、加强特色旅游产业开发、做好生态环境评估补偿采取好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贾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张细兵,申康.新形势下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水利水电快报,2018(07):8-11

[4]段学军,王晓龙,徐昔保等.长江岸线生态保护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建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11):2641-264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