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载荷下再生混凝土损伤声发射特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基于循环载荷下再生混凝土损伤声发射特性研究

吴倩柳

湛江金华龙砂浆有限公司 524038

摘要本文以循环载荷为研究条件,借助声发射技术对再生混凝土特性、结构损伤情况开展研究。将各类掺量比例的混凝土材料制作成试件,采取单轴抗压方式,开展试验研究。在声发射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掌握混凝土在受压损伤各环节的状态资料,便于开展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在循环载荷条件下,再生类型的混凝土有损伤表现,各类差异性掺量的损伤程度有不同。

关键词:声发射系统;材料;混凝土


引言:在建筑资源消耗量逐渐增加、建筑垃圾处理压力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加剧了城市发展问题。在城市发展体系中,建筑资源与垃圾备受瞩目。在此种情况下,围绕再生混凝土开展的研究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混凝土材料整体结构在受到损坏时,将其称为损伤演变阶段,围绕再生混凝土材料,研究其损伤演化特征,是开发使用再生混凝土材料的关键路径。

1声发射技术概述

在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环境中,以循环载荷为条件,围绕再生混凝土进行载荷损伤问题特征的评价与结构性能预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地震运动的过程,反映出能量的传输与交互现象。再生混凝土在受力损伤时,对实际释放的能量给出了转化处理。声发射技术是一种性能检测方法,具有无损检测功能。在检测时,对于混凝土受损释放的能量,记录其能量转化期间产生的声发射信号,用于研究材料声发射特点。或者说是对混凝土结构损伤后的发展倾向、演变特点加以研究。在声发射技术的支持下,以循环载荷为外界条件,多以岩石为研究主体,在研究混凝土时,较为关注材料在压缩条件下形成的声发射特征。以循环荷载为施加条件时,对混凝土受压形变、声发射特征加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

2声发射特性的研究方法

2.1准备工作

以再生混凝土为材料主体,设定外界条件为循环荷载,研究材料受压形变时产生的声发射特征。在研究期间,可设定3~7组试件,由各类再生粗骨料为主体,取代比例取值范围为[0,100]%。在每组试件中均防止3~6个棱柱体,材料强度均选择C30。在研究期间,粗骨料研究主体来源于新疆,粒径大小取值范围为[4.75,20]毫米,同时材料为连续级配类型。此种粗骨料是在建筑固体垃圾中提取而出,在破碎机多重处理后,使其粒径与一般骨料相同。

细骨料的选择以粗砂为主,细度模数接近于2.9。水泥类型以硅酸盐为主。在一般温度条件下,将各组试件放置在静水中养护四周。对各组研究试件进行编号管理,统计规格参数,记录配合比。

2.2加载方法

在研究中使用微机进行荷载控制,操作压力试验机,对准备好的各组试件,进行循环加载、卸载。结合位移作用方法,确保荷载施加、荷载卸除的作用时间相同。加载与卸载时,单位荷载增加的幅度、施加速率等无差别,速率设计为0.3mm/min。在荷载施加期间,有峰值应力表现时,停止载荷增加。

2.3声发射系统设计方法

其一,依据声发射系统的运行方法,结合研究目标,合理进行系统设计,以获取较为全面、真实的声发射特征。系统设计时可分别从采样频率取值区间、放大器增益分贝、门槛限值、滤波器参数范围、峰值与事件鉴别时间等视角加以设计,确保系统运行能力。

其二,研究期间,在试件、压力盘间隔位置添加了照片纸,以有效降低摩擦噪声。在试件、传感器的表层位置,添加适量凡士林,再用胶带进行固定处理,真空处理试件与传感器,减少声发射信号消耗问题。

其三,一般情况下,在布置声发射传感器时,是对矩形试件八个角为主,相应装设声发射探头。传感器与计算机相互连通,有效获取试件内部参数资料,给予高效存储。

利用计算机能够有效展现出加载期间混凝土试件的内部结构情况,比如损伤演变、声发射信号浮动等,由此判定声发射测试的成功性。为确保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在测试期间,需要使声发射资料传输、加载操作处于同步状态。

2.4研究发现

2.4.1材料损伤情况

在外界施加作用力时,材料结构会有形变、损伤等情况,材料内部会有质量改变的痕迹。再次受到应力时,如果应力大于历史受力的最大值,会形成新的质量受损痕迹,相应质量受损产生的能量,会以声发射信号进行传达。基于此种理论,由此判定构件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损伤问题,在应力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声发射信号由模糊逐渐消失。如果构件实际承受的应力,并不大于历史受力的最大值,此时会给出有效声发射,对应的声发射信号会减弱,此时应力为声发射承受应力的临界值。在研究中,使用再生混凝土制作的试件,其应力临界值为[14.87,21.72]MPa,是应力最大值的[70,80]%[2]

再生混凝土研究主体,在应力较低的范围内,声发射信号传输较为明显,在应力达到临界值时,声发射信号传输有所减弱。产生此种声发射信号传输特征的原因在于:

  1. 较大应力阶段,引起混凝土内部结构发生质量改变的条件,不具有单一性,在荷载作用下,同时受到原有质量问题,比如裂纹、结构形变等因素的干扰。

  2. 在低应力阶段形成的材料质量变化,对材料性能未构成较大威胁。在较高应力作用中,循环加载条件下,材料声发射信号的传输现象,由模糊逐渐消失,此时可认定材料结构损伤较为严重。

对于试件中混凝土掺量比例的差异性设计,取值范围为[0,100]%。以30%与50%掺量为例,在初次循环施加荷载作用时,两种掺量的试件均表现出:声发射信号类型多样化特点,此时试件结构经历了孔隙变化、裂隙质量等问题,在压密、摩擦等作用下,增加了发射信号的多样性;50%掺量的试件,明显比30%掺量的试件,初始荷载作用下质量缺陷更为严重。在进行第二阶段循环加载作用时,两种掺量的试件,实际表现出发射信号特点有所差异。在荷载参数增加的情况,并未给出有效信号,在荷载增加至特定值时,构件质量损伤会继续增加,形成较多的声发射信号。

2.4.2分形维数特征

分形是用于阐述图形特征的有效工具,使用分形维数开展测算分析,是研究工作的关键措施。在研究中可设定一次卸载为循环荷载条件,借助分形维数研究法,使用其盒维数测算方式,以网格形式进行划分,划分主体是循环作用下、时间驱动形成声发射振铃次数。在试件性能损伤变化的情况,使用二乘法测算每次循环作用对应的振铃维数。此种分析方式,能够有效获取发射信号图的特点,判断图形中的材料损伤情况。对各类掺量试件进行分形维数研究时,其声发射特点具有变化的一致性。在循环荷载作用增加的情况下,声发射信号有所增长。此种现象说明:在循环作用增强时,各类掺量试件发生的结构损坏有所增加,声发射信号的特点,由有序信号转变成混乱信号。

依据分形维数分析反复,在循环作用次数累加的情况下,声发射振铃表现出变化特点:在增加荷载最初时期,1至3个循环作用区间,分形维数参数分布在0.7与0.8两个参数,分形维数取值较小,说明此时形成的声发射事件影响范围较小,试件内部发生的初期质量缺陷问题,是在于外荷载作用下形成的结构变化,引起声发射信号的条件有多种,因此分形维数整体变动较为明显;在循环荷载次数增加时,分形维数浮动逐渐平稳,表现出维数增长的特点,说明此时混凝土试件中损伤面积有所加大,小范围的结构损伤,将会转变成大区域损伤,分形维数升至1.04,说明此时声发射信号特点,从小范围的有序信号,转变成大范围的无需信号,损伤问题有所恶化,直至试件损伤程度达到临界承受的荷载范围[3]

结论:综上所述,以循环荷载施加与卸除为视角,围绕混凝土进行性能分析,探索其声发射信号特点研究期间,发现信号传输强度在应力增加的情况下,有所减弱,信号传输的应力临界值等同于应力最大值的70%~80%。在荷载施加次数增加的情况,分形维数相应升高,信号有序性与损伤区域的大小具有一定关联。

参考文献:

[1]王文杰,磨季云.尾矿砂改性混凝土的强度与声发射损伤特征研究[J/OL].硅酸盐通报:1-11[2021-08-25].

[2]秦拥军,孟军.沙漠砂混凝土声发射损伤特性与损伤模型[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04):66-71.

[3]刘俊卿,石同心.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高强度混凝土循环荷载下轴压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21,47(0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