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应用解剖定位模式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应用解剖定位模式的价值

邓蓉

阆中市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四川阆中 637400

【摘要】目的:研究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筛选我医院NICU新生儿中行长期静脉留置患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所纳入的病例分成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置管操作,观察组则给予解剖定位模式置管,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所用时间较短,一次静脉置管操作成功率较高,置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最终患儿和家属对此次置管操作满意度评分也较高,两组结果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NICU新生儿行长期静脉留置导管过程中采取解剖定位模式,对于提升临床置管质量、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及延长导管使用时间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长期静脉留置;NICU新生儿;解剖定位模式;有效性研究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输液治疗是NICU新生儿患儿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机体耐受性及免疫能力均较差,加之患儿病情较重,需要较长时间输液治疗。为减轻反复穿刺对患儿机体造成的损伤以及提高临床救治效率,临床针对NICU新生会采取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方式。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穿刺以及建立输液通道,是NICU新生儿置管技术操作的一大难题[1]。为此,本文中笔者对其患儿静脉置管过程中实施解剖定位模式的临床有效性给予了分析,详细内容见下文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纳入的病例筛选为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收的长期静脉留置输液患儿80例,将所有患儿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18例,平均年龄值为(15.0±0.4)天;对照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3例/17例,年龄平均值为(15.5±0.5)天,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后差值显示(P>0.05)可比性存在。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颈外、腋及股静脉留置。(1)颈外静脉穿刺:患儿去枕行仰卧位,头侧向穿刺对侧,常规消毒后以左手食指压住患儿的颈外静脉近端,绷紧穿刺点皮肤,以20°角进针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1-2mm。(2)腋静脉穿刺:患儿行平卧位,头及身体偏向对侧,穿刺上肢外展,常规消毒后在肘正中上用止血带结扎,充分暴露腋静脉,然后采取缓慢进针,见回血后确定到达腋静脉。(3)股静脉穿刺:患儿保持平卧位,将患儿臀部抬高,屈膝外展呈蛙腿状,操作者以左手触摸探寻股动脉搏动点,在股动脉搏动内侧刺入皮下沿静脉潜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1-2mm,最后做好固定处理;观察组则给予解剖定位模式置管,(1)颈外静脉体表投影:穿刺点在患儿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处。(2)腋静脉体表投影:穿刺点在患儿的锁骨中点与肘窝中央连线上1/3处。(3)股静脉体表投影:将患儿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大腿微屈外展,穿刺时在患儿的腹股沟凹处中点和脐窝连线处,但两下肢有差异,左下肢穿刺点在膝关节正中点直至脐连线和腹股沟相交点向内0.3cm左右处;右下肢穿刺点在膝关节正中点处至脐连线和腹股沟相交正中位置。

1.3观察标准

详细记录对比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所用时间、一次静脉置管操作成功率、置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导管留置时间;运用调查问卷表评分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置管操作满意度,每项指标满分为10分,指标改善越好评分越高。

1.4统计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0.0,应用(616d0f9880151_html_1fd5ae32fa445ab9.gif ±s)、t描述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描述检验采用n(%)和x²,组间指标数据对比差异P<0.05时,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最终记录结果显示,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所用时间明显缩短,一次置管操作成功率较高,且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最终患儿及家属对置管操作满意度评分也较高(P<0.05),见下表1。

1组间指标对比详情(n=40616d0f9880151_html_1fd5ae32fa445ab9.gif ±s%)

组别

静脉穿刺时间/s

导管留置时间/d

置管满意度/分

一次置管操作成功率/%

导管并发症/%

观察组

70.6±5.4

6.6±0.4

9.6±0.5

36(90.0)

1(2.5)

对照组

268.6±9.2

4.2±0.2

8.6±0.3

24(60.0)

6(15.0)

T/x²

117.3881

33.9411

10.8465

9.6000

3.913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19

0.0478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重要科室,其所接收的患儿病情较重,多数需要较长时间输液治疗,而且常会采用高渗性药物以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因此采取普通外周静脉输入易造成渗透性损伤。为此临床常会采取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方式,从而提高患儿输液舒适度及安全性[2]。但过程中穿刺技术对于提高导管使用效果及安全性尤为重要。为此,本篇文章中对NICU新生儿静脉留置导管患儿采取了解剖定位模式置管,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通过解剖定位法进行置管能够有效缩短穿刺时间,当重症新生儿出现循环血容量不足时,其肢体静脉也会存在充盈不佳现象,因此采取解剖定位法能够达到直观、快速及准确穿刺等优势;而且颈外、腋以及股静脉的血流量较大,而且流速较快,因此能够提高药物及营养液的输入效率,减轻药物及输液对血管壁造成的刺激性;同时静脉管壁厚度及弹性均较好,因此能够承受持续输液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从而能够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并且采取颈外、腋及股静脉解剖位置日常活动幅度较小,因此能够提高导管的固定性,从而能够减少患儿输液治疗期间导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能够进一步延长患儿导管使用时间,最终能够提高患儿的输液治疗舒适度和疾病控制效果[3]

综上所述,将解剖定位模式应用在NICU新生儿长期静脉留置导管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置管操作效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儿输液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邹菲,邱育林,龚牡丽,等.腋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7):109-111.

  2. 张代香,金晓颖.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优势及并发症预防[J].医药前沿,2019,9(6):160-161.

[3]马振英,李玉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留置途径的比较研究[J].健康前沿,2019,28(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