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对加快“综合型人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基地”建设对加快“综合型人才”

培养的促进作用

王春雷

中国华电集团贵港发电有限公司 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随着党的“三中全会”指导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深入,目前与发电产业有关的大型能源企业中的五大发电集团、部分央企发电企业、地方能源企业等发展路径基本上转变为“以电为主,上下延伸”,形成了“一主多元”的格局。华电集团立足长远,成立专业公司抢占电力市场服务领域,尤其是国际电力市场的技术服务,为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凸显,技术成熟、会管理、通外语的综合型人才供不应求。笔者认为,“基地”模式有效的改善了综合型人才培养问题,为电力市场服务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技术支持。

关键词:“基地模式”;综合型人才;促进和作用

作者简介:王春雷,男,辽宁辽阳人,中国华电集团贵港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发展部,技师,管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项目管理。(广西 贵港 537138)


成立于2003年的中国华电集团贵港发电有限公司走过了曲折成长的十年,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深入,传统电力企业向新型多元化公司转变的发展方向大势所趋,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调整思路,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结合推进实施“十二五”人才规划,加快基地建设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为突破口,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综合发电企业的目标。以“双提升,创一流”活动为抓手,以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队伍谋划集团公司建设“广西区域、面向东南亚区域”基地的布局。

一、基地建设的意义

运营基地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公司为载体,以人员培养、使用为核心,发挥输出管理、技术和人才的功能,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保障的新型模式。贵港公司为适应集团公司赋予公司管理电厂和市场化运营项目双重职责的需要,于2010年开展贵港公司运营基地建设工作,运营基地建设是公司综合发展提升实力的需要,是提高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的需要,是加快人才培养,促进员工成长,提升员工素质,建设专业化电力运营队伍的需要,推进运营基地建设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综合利用,人员招聘、培养、使用、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运营基地功能

运营基地主要功能在于:为电力企业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各类人员提供培训场所和设施,为本单位、系统其他企业、国内外发电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培训服务;加快员工的培训、培养,提高员工技能,培养储备一批以项目经理和运行维护技术骨干为主的运营队伍,为完成发电生产和市场运营任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做好公司发电生产任务的同时,承担市场项目运营管理工作,完成项目运营任务;输出技术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包括管理制度、规程规定、管理流程和具体工作指导书等),为运营项目输出技术和管理。

三、运营基地建设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运营基地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贵港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积极探索,深入部门、班组一线调研,向上级公司职能部门讨教,向兄弟单位学习交流,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经过三年来的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了人力资源整合和培养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公司为载体,以人员培养、储备和使用为核心,机制健全,体系完善,发挥输出管理、技术和人才功能的运营基地和一支成熟的项目运营队伍。

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公司的人员构成复杂、经验少、年龄偏低。根据这些特点,积极探索开发了“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建立培养快、专业广、实用好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厂规厂纪、电力生产基础知识、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现场急救等基本知识确定为必修的“基础餐”;建立员工培训网络学习平台,分专业、分岗位、分层次制定出品种丰富的“自助餐”;设置了以知识和技能更新、补充、拓展为主的“特色餐”;开展仿真机比赛、“奋进杯”技能大赛等“以培促学、以考促学”,有力提升了员工操作技能。加大在仿真机等培训设施的投入,建成“一机三模”的600MW级仿真机,两个现代化多媒体培训教室。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具有技能培训、警示教育、安全专项活动、预案演练、实体设备检修、拆装、仿真机操作、网络培训平台等多功能综合培训中心。组建了拥有66名兼职培训教师的师资队伍。自主开发具有特色的实体教材、网络教材、可视化教材等培训教材体系。建立起涵盖广、思路新、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通过机制保障、硬件支撑、软件提升、“合和同生”文化理念凝聚人才等系列举措,为综合型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为建设国际一流综合发电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抓培训像抓安全一样重要。转变观念,让培训工作服务于公司生产和项目运营工作。探索“双高”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子,使人才开发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树立“一个目标”:建设“广西区域基地、集团公司面向东南亚区域基地”,全面提升市场服务管理水平和能力为总体目标。建设“两支队伍”:一是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建立培训监督评价队伍。构建“三项培养机制”:一是制定人才培养共建机制,明确培训责任主体;二是建立考评制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实行专值学习培训制度,确保培训系统性。坚持“四大培训重点”:一是坚持以新员工入司教育培训为起点;二是坚持以政治思想素质培养为先导;三是坚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根本;四是坚持专项培训为补充。实施“五大促学”方式:一是采取轮换学习方式;二是实施“师带徒”培训方法;三是“以赛促学”;四是“实战练兵”;五是“交流促学”。六是督促外语学习。公司成立英语协会,设立“英语角”,提供多媒体设备,配备了书籍,还专门开辟了三个英语频道作为学习提升途径。成员用英语交流学习,定期出版英文报纸,多种形式并举,促使大家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为项目运营工作奠定了外语基础,拓展了外语培训平台。

公司作为运营公司600MW级机组的运营及培训基地,综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公司培训的“攻关”课题,以技术培训为主,英语能力强化为辅的培养模式,加强培养力度。多种形式并举,促使大家英语水平快速提高,给项目人员提供了英语学习的好平台,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2012年公司首次实现了对运营项目印度学员两批27人次的全英文培训,培训全程采用英语授课、指导,自主编制并翻译的培训教材达392页之多,公司以客户满意为标准,配合厂家将“600MW”亚临界燃煤机组仿真机培训模块所有系统画面与弹窗翻译并转化成英文界面,同时翻译审定仿真机运行规程方便印度学员学习,通过不断努力提升,2013年全面完成了对越南学员50人次的培训,实现了运营基地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的功能。

公司先后有6人被运营公司聘为技术、技能专家,2人获得集团公司“600MW仿真机技术大赛”三等奖,2010年以来新进大学生有46人,经过公司选拔奔赴海外运营项目工作岗位。公司积极践行“业绩出众就是人才,是人才就会有舞台”的理念,在对8个中层管理岗位进行的公开选拔中,青年员工赢取了6个。值得一提的是,从运营项目部归来的人员,经过海外项目工作的锻炼,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发电部集控运行值长竞聘中,运营项目部6人入围,占这一岗位入围人数的43%,最终2人胜出。在公司副主任岗位竞聘的入围7人里,2人来自运营项目部。

贵港公司实施基地建设承接的第一个海外运营项目---印度ADANI项目于2010年5月走出国门。承载着公司“走出去”战略桥头堡的使命,肩负着立足海外勇拓市场的重任。项目部坚持“客户满意就是标准”的理念,遵循“诚信、尽责、专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历经26个月的艰苦努力,顺利完成了5台660MW燃煤机组的调试、技术监管的项目合同。标志着公司“基地模式”在项目运营领域取得了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如今,“基地”已经承接了5个运营项目,项目运营足迹遍布海内外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累积输出达到400多人次。

四、基地建设推进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实操技能培训、技术管理培训、运营项目拓展为一体的基地功能构建。除满足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外,还能满足会外语、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练用”有机结合。在实操技能培养目标上,以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准;在内容上,完全按岗位要求安排;在过程上,按发电生产和项目运营需要设计,实现快速高效、能力全面、满足需求。基地在完成教育培养任务的同时,利用基地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丰富的火电机组运行和维护经验,为运营项目提供后勤服务、技术支持、人才输出、业务拓展等服务。

2、加强基地在软硬件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效推进。以“能力提升、人才储备、保障服务”为指导思想,重点加强运营基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储备、调剂使用,提升市场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狠抓基地能力提升、加快人才培养、提升项目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基地效能作用。

3、树大局观念,统筹加快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探索“双高”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新路子,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4、抓好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促使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和技能提升。重点推动培养主值以上的综合型人才,提升成熟人才的储备数量,实现人才滚动利用。跟踪火电机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运营项目保持有效对接,根据需要提供强有力的远程技术支持。

五、小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提升技能操作人员能力素质,加强综合型人才培养开发是公司重点工作之一,远近结合加快综合型人才培养,推进基地能力提升,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布局。集中培养技术技能骨干,带动整体提升,立足长远培养能力强、层次高、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形成梯次培养、储备,发挥运营基地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为各类人才提供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培养企业管理、市场服务、项目运营急需的“双高人才”,加快综合型人才培养开发步伐,为建设综合型、国际化一流发电企业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