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牙科恐惧症患儿心理干预临床疗效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童牙科恐惧症患儿心理干预临床疗效的研究

第一作者:吴奇学 通讯作者:高丽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邮编: 100088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牙科恐惧症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结果: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后CFSS-DS无明显改变,观察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CFSS-DS显著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科恐惧症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患儿恐惧程度,使其顺利完成治疗,其效果确切,值得牙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牙科恐惧症;儿童;心理干预;疗效

牙科恐惧症,又称为牙科治疗焦虑或牙科治疗恐惧,是指患者在看牙时呈现出各种紧张焦虑状态[1-2]。它是一种心理疾患,类似社交恐惧、恐高症等疾病,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一部分患者是恐惧于看牙时的环境、牙科器械的声音、药物的特殊味道等,也有的患者是害怕牙科治疗过程中的疼痛[3]。牙科恐惧症患者的主要是儿童牙科患者,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等因素,大多数儿童牙科患者在看牙时都呈现出或多或少的恐惧,这时会对监护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如果此时监护人表现出焦虑、担心、过度关心等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有牙科恐惧心理的患儿,均为经筛选出的符合儿童牙科恐惧症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50例)包括男26例,女24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7.25±1.15)岁,对照组(50例)包括男24例,女26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7.35±1.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用于评估儿童对牙科诊治的恐惧程度。即是否害怕穿白大衣的人、牙医、其他医生、张口、有人看、进行口腔检查、把器械放进嘴里、打针、陌生人触碰,不得不去医院等10项,恐惧程度共分5个级别,总分最低5分表示不恐惧,最高50分表示极度恐惧。本研究入组患者干预前CFSS-DS得分均为15分以上者,并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以及监护人心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 CFSS-DS)评分结果。心理干预措施包括: ①向患儿及监护人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与监护人讨论患儿平时的习性、爱好,针对这些,制定儿童心理干预重点; ②通过对监护人进行基本的口腔卫生宣教,告知初步制定的诊疗方案,以及此次治疗中的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帮助患儿克服恐惧心理。

2 结果

表1 牙科恐惧症患儿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

患儿分组

平均年龄

干预前CFSS-DS得分

干预后CFSS-DS得分

对照组

7.25±1.15

19.25±4.25

18.75±3.75

观察组

7.35±1.25

18.75±4.75

10.25±4.25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后CFSS-DS无明显改变即干预前为(19.25±4.25)分,治疗后为(18.75±3.75)分;观察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CFSS-DS显著降低,即干预前为(18.75±4.75)分,治疗后为(10.25±4.25)分,观察组恐惧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儿童的年龄阶段和生理心理特征,儿童牙齿龋病率非常高,而去医院就诊的儿童多有恐惧不安的心理,儿童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特殊群体,其情绪及心理以及认知都处于成长阶段,加上特有的依恋与焦虑特点,使其对牙科往往具有更大的恐惧心理。

本组采用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有效宣教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信任,帮助患儿客服恐惧心理;耐心向患儿讲解、演示诊疗过程,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及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感;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忍耐有可能出现的疼痛,告知患儿其疼痛属于可耐受范围,不必太害怕,从而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心理干预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此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耐心及细心。先通过聊天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让患儿先熟悉环境,放松心情,还要照顾患儿感受,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将患儿治疗过程中可遇到的恐惧因素降到最低[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监护人的焦虑情绪会使患儿对口腔治疗的恐惧感更加强烈,对监护人进行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监护人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任,配合医生治疗,协助医生完成对患儿的心理干预,克服患儿恐惧心理,消除因监护人的焦虑对患儿产生的影响,由监护人和医生共同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会使患儿正确面对口腔治疗,将患儿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恐惧因素降到最低,有利于后续治疗开展。

由此可见,通过医生、监护人和患儿共同参与治疗活动,以达到口腔患儿的最佳治疗状态,心理干预应该在儿童牙科恐惧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 郑永红. 心理辅导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作用[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1(7): 558-559.

[2] 丁虹, 史玉花, 丁茜, 等. 儿童牙科恐惧症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10):53.

[3] 姜刚勇, 王文军. 牙科恐惧在儿童中的对比研究[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 (4): 563-564.

[4] 瞿梓涵. 护理干预对儿童牙科恐惧症的效果观察[J]. 心理月刊, 2018, (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