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背俞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研究

李秋霞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501

摘要: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脊髓病损的机理,采用交替取穴法深刺背俞穴是中医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该方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治疗过程中的实践与观察,分析治疗效果,为病患的治疗康复工作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关键词:背俞穴;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治疗效果


1 引言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脊髓损伤后可能会来带肢体运动障碍、皮肤感觉障碍以及神经性疼痛等等病症,并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脊髓损伤发生后,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性疼痛的症状,这种持续且难以忍受的疼痛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患者康复的计划,甚至致使部分患者因为疼痛而陷入药物成瘾和抑郁的境地。目前对于脊髓损伤后造成的神经性疼痛形成机理和发生机制仍然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临床显示中医针灸患者的背俞穴,可以极大的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皮肤感觉,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以12例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交替取穴法刺背俞穴的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探究如何更好的减少病患痛苦,以更快的实现康复。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性疼痛发病机理有一定的帮助,并可以为今后神经性疼痛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新方向。

2 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性疼痛

脊髓损伤多发于中青年,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脊髓损伤患者平均年龄为26.5岁。该病有着男性多发的特点,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工有关系。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频发、坠落及外力伤害的情况也不少见,只是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也略有上升。

脊髓损伤后带来的最大并发症即是患者感受到的各种类型的神经性疼痛,一部分是由于外周神经痛引起,另一部分由中枢神经痛引起。目前学界的共识是,疼痛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进行治疗的疾病,但是对于疼痛本身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被忽视,不少医务工作者仍然把治疗重心放在对疾病的控制上。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性疼痛往往随着病程的延长不断加重,且在最剧烈的阶段下难以得到改善。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脊髓损伤的病患中,只有6%的患者疼痛感逐渐消失,8%的患者疼痛感发作剧烈程度减轻,其他绝大部分的患者疼痛程度都不断升高,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才能缓解。因此,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神经性疼痛的治疗方法与效果,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3 临床治疗过程

3.1 患者情况

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2名脊髓损伤并造成神经性疼痛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的为26岁,最大的为49岁。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制度来判断,其中6例为完全性脊髓损伤,6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3.2 治疗方法

(1)主穴:在受损脊髓平面上两个椎体开始针刺,右侧取夹脊穴,左侧取背俞穴,或右侧取背俞穴,左侧取夹脊穴,每一个针刺平面只进1针,穴位呈“之”字形分布。每一个穴位针刺至横突骨膜近神经根处,由上至下到第五腰椎为止点。

(2)配穴:秩边穴、涌泉穴等,宜使用较强刺激。

(3)辅助疗法:根据病患的损伤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康复辅助治疗,主要以功能性训练为主。每日训练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连续训练一周,休息2天,以此为周期再继续进行训练。

3.3 疗效指标

基本治愈:大小便功能达Ⅲ级,肢体运动功能达Ⅴ级,运动功能指数提高50%以上;

显效:二便功能达Ⅲ级,肢体运动功能达Ⅵ级,运动指数提高30%以上;

有效:二便功能达Ⅱ级,肢体运动功能达Ⅲ级,运动指数提高20%以上;

无效:二便、肢体功能、运动指数无明显进步。

3.4 治疗效果

根据对12名患者治疗过程的观察,发现总体有效率高达83%,患者的大小便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运动功能指数都有明显的提升,患者神经性疼痛的程度明显减弱,这说明针灸背俞穴的进行脊髓损伤后治疗效果显著。

4 研究结论

临床治疗结果显示,采取针灸背俞穴的手段进行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佐证了,通过针刺脊髓和神经干的手段,可以很好的改善病患部位的微循环与组织代谢,提高神经细胞对病变的耐受性。

背俞穴靠近督脉,针刺直接作用于脊髓,又避免直接针刺督脉所产生的脊髓损伤和脊髓炎症之虞,具有安全性。根据解剖学分析,每一条神经由椎间孔发出后分成两条神经纤维,隔穴而针,可避免重复刺激,以减少病人痛苦。所采用交替取穴法可将针刺刺激逐一传送,具有创新性。针灸背俞穴可以帮助神经组织尽快康复,促使受损神经元蛋白合成纤维的再生,防止脊髓损伤处瘢痕组织的产生。综上所述,采取背俞穴针灸法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寇娟.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8):189.

[2] 杨荣.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性疼痛的观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09):68-70.

[3] 杨幸华,阮静,周信杰,刘晓艳,成慧慧.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1):3455-3456.

[4] 过克方,李刚.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06):121-123.

[5] 韩肖华.脊髓损伤后疼痛和痉挛的机制与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03):118-1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