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水疱型毛母质瘤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胸部水疱型毛母质瘤 1 例

解丹丹 徐春兴

溧阳市皮肤病防治所 安徽省

【摘要】

患者,男,14岁,右前胸囊性肿物1年。皮损病理组织示:真皮内见境界清晰的分叶状团块,病变由大量体积大,丰富嗜酸性胞浆的大细胞及少量嗜碱性,核圆,核仁明显的基底样小细胞构成,局部见钙化灶。诊断:水疱型毛母质瘤。治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3个月无复发。

【关键词】毛母质瘤;胸部;水疱型

作者简介:解丹丹,女,安徽省,1990-01-09出生,本科学士学位,溧阳市皮肤病防治所,住院医师,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因“胸部囊性肿物1年”于2021年1月2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胸前出现绿豆大小结节,无明显诱因,无明显痛痒,未予以重视,近3-4月逐渐增大,变软。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被蚊虫叮咬及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既往体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右胸前见一直径约为1.5厘米的半球形粉红色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半透明,质软,压之下陷,抬起复原(图1),疱底可触及一质硬不规则结节,无压痛。

618098ff9e9c6_html_6eee8221d71943ce.gif

图注:右胸前半球状粉红色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半透明,质软,压之下陷(1a),抬起复原(1b)。



术中切除的皮损肉眼观淡黄色实质性团块,有完整的包膜(图2)。

618098ff9e9c6_html_bccd50dfa9a837bd.gif

图注:切除皮损肉眼观淡黄色实质性团块,有完整的包膜(2b),切除肿物后缝合(2a)。

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检查示(图3):真皮内见境界清晰的分叶状团块,病变由大量体积大,丰富嗜酸性胞浆的大细胞及少量嗜碱性,核圆,核仁明显的基底样小细胞构成,局部见钙化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为水疱型毛母质瘤。术后10天伤口愈合良好。

618098ff9e9c6_html_80abe91e71fe501c.jpg

图注:

讨论

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又称钙化上皮瘤、毛囊漏斗毛母质瘤、毛囊漏斗毛母质囊肿,是一种 发生于毛囊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 始上皮胚芽组织。皮损通常好发于头面部,约占50%,此外上肢及下肢分别占23.9%和12.7%[1]。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是位于真皮下或皮下脂肪交界区可见不规则条索或团块,边界清晰,“影细胞”以及两类细胞之间细胞核逐渐消失的过渡细胞[2]。本例患者皮损位于右胸前,胸部水疱型毛母质瘤报道较少,但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符合典型的毛母质瘤。毛母质瘤在组织病理上主要与基底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以及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等相鉴别[3]。明确肿瘤的性质,对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很多报道术前诊断均以肿物待查居多,误诊的原因可能与毛母质瘤临床类型多样和临床医生认识不足等因素相关[4]。在以往的病例报道中,迅速增大的PM往往存在异常血供,多普勒超声下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临床工作者易误诊为血管瘤[5]。而且超声特征与PM症状持续时间有关[6],而且颈胸部等罕见部位没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及与皮肤的密切关系,MRI对其定性也存在一定的难度[7]。这样年轻的临床医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即便借助于辅助检查,对毛母质瘤的诊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当临床医生再次碰到胸部等不是常见部位孤立的皮下结节时,应能联想到该病。也有报道背部巨大的毛母质瘤[8],那么罕见的部位和肿物大小的特殊性均应引起年轻临床医生的注意。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一般预后良好无复发。癌变临床较为罕见[3]

参考文献

[1] 符红阳, 王培光, 杨森, 等. 毛母质瘤的研究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28(8):571-572.

[2] Nakamura T. Shadow Cell Differenti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s of Cell Death with Apoptosis and Epidermal/Trichilemmal Keratinization.[J]. Dermatopathology (Basel, Switzerland), 2018,5(3):86-97.

[3] 邓德权, 夏春, 陈军, 等. 毛母质瘤33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3):169-170, 174.

[4] 王玲, 赵军, 范文葛. 毛母质瘤25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13(6):386-387.

[5] 邹敬江, 陈容容, 孙赛,等. 11例毛母质瘤误诊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回顾分析[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0,31(4):220-222.

[6] Hosokawa T, Shibuki S, Tanami Y, et al.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ilomatricoma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ymptom duration.[J]. Medicine, 2020,99(40):e22550.

[7] 洪晓纯, 王强. 毛母质瘤MRI误诊的总结分析[J] 放射学实践, 2015(7):725-727.

[8] Göktay F, Mansur AT, Aydingöz IE, et al. A rare presentation of giant pilomatricoma located on the back.[Z]. 2007: 33, 59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