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

陈丽峰 程祖耀

湖州市吴兴区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3000

摘要:目的 分析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60例,为艾灸疗法治疗,观察组60例为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小(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时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也可提升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生活质量;艾灸;穴位敷贴

周围性面瘫也可称之为周围性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主要以青壮年居多,主要发病原因为: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周围性面瘫患者发病后可直接影响患者肌肉功能,为患者造成较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选取有效治疗方式十分重要。艾灸时可有效起到温补气血、活血逐痹的效果,也可加速血液循环,提升治疗效果[1]。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时则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压迫,缺血等问题,帮助患者疾病康复。现选取我院周围性面瘫患者,对比各种治疗方式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52.16±1.69)岁,病程1~8d,平均病程(5.60±0.80)d;观察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2.27±1.70)岁,病程1~9d,平均病程(5.42±0.71)d,基础信息差异小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完全符合《临床神经病学》内关于面瘫诊断[2],②患者年龄为21岁之上,发病时间为10d之内,③患者签署之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接受其他方案治疗患者,②合并外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③合并带状疱疹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艾灸治疗。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患者取坐位,医生手持点燃纯艾条,距离则以患者可感受到温热为宜,鼻为中线自额头开始主播进行温和灸,包括整个患侧面部、耳后翳风穴,以皮肤红晕为宜,时间则为40min,1次/d,灸完待双侧面部温度一样方可离开。

观察组为艾灸基础上穴位贴敷。贴敷中药制备,主要选择辛香走窜、药性猛烈的药物,其中:冰片、白芥子、乳香依据1:1:1比例调配,将药物研磨至80目细粉,温水将药物调和为泥膏状,底面直径1cm,厚度为0.2cm圆柱小药饼,使用胶布将其固定于穴位之上,主要穴位为:①太阳、迎香、牵正;②颊车、阳白、下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更换一次,每次贴敷4h。

1.3观察指标

(1)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患者临床体征以及症状完全消失,其中H-B分级为Ⅰ级;显效:患者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有轻度联带运动,H-B分级为Ⅱ级;好转:脸部两侧显著不同,联带运动、挛缩时面肌抽搐明显;无效: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无改善,脸部外关并不对称。(2)对比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主要采用WHOQOL-BREF(生存质量量表简表)进行分析,共29个问题,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主要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处理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n),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

表1 治疗总有效率(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0

23(38.33)

17(28.33)

12(20.00)

8(13.33)

52(86.67)

观察组

60

27(45.00)

18(30.00)

14(23.33)

1(1.67)

59(98.33)

T






4.324

P






0.037

2.2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小(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2 生活质量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对照组

60

83.60±1.97

89.74±2.51

观察组

60

83.49±2.07

93.42±1.70

T


0.298

9.403

P


0.766

0.000

3 讨论

面周围性瘫为常见疾病,中医认为此种疾病主要原因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进入面部经络,进而使得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进而引发疾病。《金匮要略》内提出:“歪僻不遂,邪在经络”[3]。此种疾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在疾病治疗时主要遵循补虚、泻实等原则,艾灸治疗时可有效起到温补气血以及活血逐痹的效果,也可有效提升炎症病灶血液循环,降低炎性渗出,有效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组织营养,加速神经功能恢复[4-5]。为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也联合穴位敷贴,通过穴位用药不仅可有效提升药物作用,同时也可通过药物对于皮肤刺激有效扩张患部血管,改善组织营养,帮助患者提升疾病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面部神经丰富,通过艾灸和穴位敷贴可有效降低神经组织水肿,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对比患者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此种情况则和联合治疗时可极大帮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恢复有关。同时随着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提升,也使得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艾灸疗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银璐、王明月、温如果. 针刺合谷穴联合牵正散加减对中枢性面瘫的意义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4(24):226-228.

[2]肖芳. 浅针配合艾灸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19):35-36.

[3]危军, 李守刚, 黎华茂. 梅花针扣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 10(6):17-18.

[4]周玉艳,江元娜. 护理干预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2(22):122-125.

[5]严永凤. 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4(34):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