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明颗粒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2

芪明颗粒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效果观察

张艳君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1503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芪明颗粒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效果。方法 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名。常规组予以羟苯磺酸钙,治疗组予以芪明颗粒治疗。比对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结果 常规组中痊愈15名(33.3%),显效12名(26.7%),有效6名(13.3%),无效12名(26.7%);治疗组中痊愈21名(46.7%),显效10名(22.2%),有效11名(24.4%),无效3名(6.7%)。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3.3%(42/45)显著高于常规组73.3%(33/45)。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95.5±13.5)黄斑厚度较常规组(201.1±13.4)有显著改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3.2±1.8)视网膜循环时间较常规组(3.9±1.1)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芪明颗粒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效果更佳,患者视力有明显改善。适合在临床中使用推广。

【关键词】: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芪明颗粒;治疗效果


糖尿病诱发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则导致失明,可通过早期及时治疗进行控制,改善患者视力水平[1]。如若忽视了病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部分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对芪明颗粒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名。常规组中24名男性,21名女性,年龄35至60岁,平均(42.5±5.6)岁,病程4至12年,平均(8.1±1.5)年;治疗组中26名男性,19名女性,年龄36至62岁,平均(44.3±5.4)岁,病程5至13年,平均(8.8±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数比对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组

予以口服羟苯磺酸钙治疗。每次0.5克,每天3次,口服3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持续6个周期。

1.2.2治疗组

予以口服芪明颗粒治疗。成分包含地黄、决明子、枸杞子、水蛭、黄芪等。每次4.5克,每天3次,口服3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持续6个周期。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将计数数据表示为百分比(%),并使用X2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618dbd51817b0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常规组中痊愈15名(33.3%),显效12名(26.7%),有效6名(13.3%),无效12名(26.7%);治疗组中痊愈21名(46.7%),显效10名(22.2%),有效11名(24.4%),无效3名(6.7%)。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3.3%(42/45)显著高于常规组73.3%(33/45)。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常规组 45 15(33.3) 12(26.7) 6(13.3) 12(26.7) 33(73.3)

治疗组 45 21(46.7) 10(22.2) 11(24.4) 3(6.7) 42(93.3)


2.2两组患者黄斑厚度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黄斑厚度与常规组无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黄斑厚度较常规组有显著改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黄斑厚度改善情况比较 (618dbd51817b0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常规组 45 247.4±22.6 201.1±13.4

治疗组 45 246.2±23.4 195.5±13.5



2.3两组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视网膜循环时间与常规组无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网膜循环时间较常规组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比较 (618dbd51817b0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常规组 45 5.2±1.6 3.9±1.1

治疗组 45 5.1±1.7 3.2±1.8


3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会高于正常指标,长期处于高血糖指标下的人体会诱发多功能的病变或衰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是视网膜中出现明显的新生血管,导致玻璃体出血,最终因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而导致失明[3]。在临床上,常以控制血糖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血糖指标升高从而延缓病情发展,但这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制止视网膜病变,即便不失明,患者也很难恢复正常的视力水平。经长时间临床实践发现,中药在该疾病的治疗中显现出较强优势。中药主要根据糖尿病的发病原理,通过滋养肝肾、补充元气来达到舒缓治疗的作用,抑制血糖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眼压,疏通眼周血管[4],本文中治疗结果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中痊愈15名(33.3%),显效12名(26.7%),有效6名(13.3%),无效12名(26.7%);治疗组中痊愈21名(46.7%),显效10名(22.2%),有效11名(24.4%),无效3名(6.7%)。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3.3%(42/45)显著高于常规组73.3%(33/45)。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95.5±13.5)黄斑厚度较常规组(201.1±13.4)有显著改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3.2±1.8)视网膜循环时间较常规组(3.9±1.1)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芪明颗粒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效果更佳,患者视力有明显改善。适合在临床中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沛,冯敬六.芪明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8(1):108-108.

[2]徐进,罗晓红.芪明颗粒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8(13):1490-1492.

[3]董照阳,魏伟,赵孝贵,等.芪明颗粒联合光凝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7):25-27.

[4]牛丽霞,刘君.芪明颗粒联合全网膜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医药界,2020(7):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