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瓶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瓶颈分析

叶红心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制约农民增收瓶颈剖析的基础上,对破解农民增收瓶颈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民增收;规模效应;比较收益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当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剖析

(一)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冲击,农业比较效益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

由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频仍发生,本国消费者对自己国家的农产品逐渐失望,如果有可能,他们就会选择进口农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对国产农产品消费不足,致使国内多类农产品价格下滑,给农民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农业增产不增收。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房地产等多种原因,导致物价飞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逐渐攀升,致使农民增收大打折扣。同时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农业产业链条短,因此一直处于低价位销售,这也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步伐。

(二)土地体制滞后,规模效应难显

当前的土地制度存在弊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小生产模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这严重阻碍了具有资金规模投入、承担市场风险、把握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的顺利发展,阻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使农民增收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三)农业投入严重匮乏,农村金融服务滞后

众所周知,由于农业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报酬率低等特点,所以农户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据统计,农户投资的几乎所有集中于盖房和婚丧嫁娶,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很少。同时,由于包产到户之后集体公共水利设施基本毁坏,而且,本来需要用于水利设施、生态工程建设等项目投资的投资也被一些地方政府挪用。另一方面,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也比较单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使投资流动方向的利润导向性明显,致使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资金得不到保证,而且服务滞后,导致农民增收缺乏可持续性。

(四)农民增收渠道不畅

受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规模地有效转移无法实现,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同时,农民家庭的二、三产业发展起步晚,三产业发展滞后,所占份额也不大,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总额的比例非常低。

二、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瓶颈的思路

(一)健全农村市场,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要克服现阶段农产品“小而全”的农业生产,努力发挥区域间的相对优势。要坚决弱化甚至取消阻碍农产品市场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真正实现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开放、统一、竞争和有序,为农民提供健全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科技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在农业市场的配置效率。同时,要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督力度,让我国的农产品真正经受高标准卫生健康的考验,让农业经营者真正融入国际农业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

(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增强土地规模效应

土地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农村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使党中央要求农村稳定政策得到落实,发挥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但是,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农业经济经营中的边际收益也是不断地相对或绝对地递减。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每况愈下,又加之,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纷纷融入二产和三产混合的经济发展大潮之中,有意无意地使大面积土地抛荒。而且,由于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土地规模经营所必需的土地流转工作往往进行得不太顺利。因此,需要做一些艰辛的工作来重新整理土地、开放土地和利用土地,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发展。

(三)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金融改革力度

只有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保持“三农”发展的后劲,才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财政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该回归农村水利工程的公益性特征,使农民从无奈的‘靠天吃饭的’困境中走出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新时代的潜力和活力。同时,也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资金投入的替代效应,从科技进步上促进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同时,也要加强政策性银行的投入力度,从世界许多出口型农业国的经验来看,政策性贷款是农业资金最主要的来源。特别是可以通过扩大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范围,向农户发放长期的投资贷款、短期资金周转贷款和消费贷款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农村资金投放总量,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思路,拓宽渠道,既要立足农业抓增收,更要瞄准二三产业,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尽快形成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民收入新结构。

首先,鼓励发展民营经济。要利用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相对简单、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和机制灵活的优势,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领域和零售、服务等本小利薄的领域大做文章。其次,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以小城镇建设改变人们生活,这对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第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这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突破了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瓶颈制约,突破了区位、自然条件等对发展的影响,不仅能有效解决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还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信息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刘菲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09-30.

【2】何秀荣小康社会农民收入问题与增收途径河北学刊,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