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3

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杨明

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 150000

【摘要】目的 分析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传统种植手术,给予观察组传统种植手术+附着龈重建,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附着龈宽度、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值)、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传统种植手术为基础在治疗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过程中实施附着龈重建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附着龈重建;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ttached gingival reconstruction in oral implant restoration.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oral implant repai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to November 2020 were studi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implant surger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implant surgery + attached gingival reconstruct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linical indexes (attached gingival width, plaque index, probing depth)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implant surge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ttached gingiv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ral implant repair ha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indicators,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 key words 】 attached gingival reconstruction; Dental implant repair; Treatment efficiency; Clinical indicators

临床中口腔科常见的问题是缺失、变窄附着龈,附着龈的主要功能是对牙周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提高牙龈稳定性,避免菌斑在牙齿上滞留,从而提高黏膜肌纤维承受生物力的能力,从而提高种植体和四周组织的健康和美观程度【1】。重建附着龈能够稳定牙龈、对牙周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降低损伤种植体的几率、对口腔中菌斑有效清除【2】。本研究分析了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女(21:13),年龄42-71岁,均龄(57.62±4.84)岁;观察组男:女(20:14),年龄43-72岁,均龄(58.26±4.97)岁,两组资料(P>0.05),能比较。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种植手术。做好检查患者牙齿的工作,对缺失牙齿的位置明确,把术前准备工作做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并把补牙材料准备好,然后按照手术方案的要求为患者进行麻醉和消毒,手术过程中填充牙齿。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附着龈重建手术。仔细检查患者需要种植部位的附着龈宽度、有效角化黏膜宽度、美观效果等相关情况,重点是测量角化黏膜实际宽度。常规消毒处理铺巾,麻醉方式(局部浸润),在颊侧(种植位置)开一小切口(梯形),保留切口部位(牙龈乳头部),剥离黏膜瓣,保留好骨膜和表面上的一些组织,对骨膜上面的肌纤维准确剥离,是黏膜瓣处于前庭沟上,正确复位角化黏膜(游离状态),缝合骨膜使用吸收线,并固定,准确缝合切口,重建附着龈,拆卸掉覆盖在种植体上螺丝。无菌纱布蘸上生理盐水后按压黏膜瓣,确保牙周塞制剂成功覆盖所有区域。

1.3 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临床指标。以附着龈宽度、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值评价。(2)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显效:增加2mm以上附着龈宽度,和健康牙龈缘一样;有效:增加1-2mm附着龈宽度;无效:增加1mm以下附着龈宽度。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处理数据,( 61b30343b4ed7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

附着龈宽度、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值: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临床指标(61b30343b4ed7_html_9dbc1a95e1a04904.gif ±s)

分组

例数

附着龈宽度(mm)

菌斑指数

探诊深度值(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4

0.22±

0.07

2.75±

0.53

1.92±

0.51

0.56±

0.13

3.74±

0.74

2.04±

0.24

对照组

34

0.23±

0.06

2.04±

0.34

1.94±

0.52

1.25±

0.34

3.78±

0.73

2.76±

0.45

t


0.632

6.574

0.160

11.053

0.224

8.231

P


0.529

0.000

0.873

0.000

0.823

0.000

2.2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4

23(67.64)

10(29.41)

1(2.94)

33(97.05)

对照组

34

16(47.05)

11(32.35)

7(20.58)

27(79.41)

x2





5.100

P





0.023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饮食习惯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日益提升,临床中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手术【3】。口腔种植修复手术是临床中对缺失牙齿患者最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种植系统是由上部结构、植入体与基台三个部分组成,缺乏附着龈黏膜下层,在骨膜(牙槽骨表面)上直接紧附固有层(富含胶原纤维),能够帮助牙齿抵抗机械刺激,从而提高牙周组织和牙龈的健康程度。口腔疾病患者利用口腔种植修复术进行治疗,能够对牙龈组织和牙齿结构起到稳定作用,能够促使口腔恢复功能【4】。 附着龈重建术是现阶段临床中使用的一种新型修复口腔手术,该手术是通过对口腔黏膜瓣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粘膜稳定性,从而降低粘膜退缩程度。和传统修复手术相比,附着龈修复手术能够更好的降低滋生菌落的数量,促使患者快速恢复,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几率【5】。医院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附着龈修复手术术后把随访工作做好,确保患者术后能够良好恢复,从而把附着龈重建手术的疗效充分发挥出来,促使患者缩短口腔恢复功能的时间。

综上所述,以传统种植手术为基础在治疗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过程中实施附着龈重建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锡林.口腔种植修复和常规固定修复对牙列缺损治疗的价值体会[J].健康大視野,2019,000(005):55-55. 
  [2]顾媛军.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观察[J].心理月刊,2019,014(004):138-138. 
  [3]林素芬、张华贵、熊成梅、王琳琳.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相关功能评分与美观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0,v.29;No.286(10):146-149. 
  [4]常忠福,姜丹丹,张志荣,等.口腔种植修复术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20,v.29(02):111-114. 
  [5]赵林帆.口腔种植修复在治疗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018(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