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银行”应用于我国养老领域发展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4
/ 3

关于“时间银行”应用于我国养老领域发展的思考

陈鸿 1 张晗恩 2 黎建党 3 李素莉 4 覃楚舒 5

1、 2、 3、 5吉林医药学院 132013 4广西医科大学 530021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探寻一条适合国情的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养老互助的模式,具有服务方式灵活、投入成本低等优点,既有助于发挥邻里互助精神,又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好型社会氛围,打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的美好局面,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

关键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

1 前言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我国总人口高达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2万人,占了总人口数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了13.5%。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发展程度高、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现状[1]。反观当下我国老年护理服务行业,起步晚、发展慢,还远不能满足当前养老需求;一方面,普遍的“421”结构家庭使得家庭养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3];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和子女分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化。寻求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而时间银行则是可以应用于我国养老领域的最佳方案。

2 时间银行概述及可行性

2.1时间银行介绍

时间银行最早由日本Mizushima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但真正的倡导者是美国人Edgar Cahn,他希望“人们互助互惠、分享价值”的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精神和经济效益。各国对时间银行的命名不同,有“时间储蓄”“时间货币”“时间美元”“时间信用”“关怀关系票”等。在国内,时间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的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数;从狭义上讲,低年龄段老人为高年龄段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长,并在晚年享受同样时间的服务[5]。从这一点来看,这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有偿的志愿服务,时间和服务就是兑换码。

2.2时间银行的可行性

2.2.1庞大的志愿者团队

早在20世纪70年代,志愿者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发展,志愿者组织多如雨后春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发展迅速,志愿者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尤其近两年来的抗疫之战中,志愿者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社会上的志愿者人员,结合“德育发展”,各大高校的大学生是时间银行运行主体的持续性潜力股。在这样庞大的志愿者团队的背景下,在国内推行时间银行具有极其大的可行性[9]

2.2.2激发老年“人口红利”

刚退休的老年人“年富力强”,低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普遍良好,还可以散发余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6]。激励老年“人口红利”,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于时间银行,年轻老人可以服务于更年长老人获得服务时长,待自己年老时也能享受相同的时长服务,不仅能有效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而且能最大化实现老年群体的自我价值,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3节约成本

在德国,老年护理义工的服务明码标价且价格不菲,德国政府为了鼓励家庭成员为自家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其家庭每年都可以申请到1500欧元的“妨碍金”[7],德国的经验明显不适用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的国情,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出现很好的缓解了政府的经济成本问题,可以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吸引志愿者参加,这可以为一些收入不高、自主购买养老服务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提供一个获得服务的途径,有利于节省养老的社会成本,有效缓解老年服务的资金需求压力。

3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3.1 普及度不高

人们对时间银行还处在认知阶段,民众自然就会对时间银行的认可性不高。一方面,政府层面没有充分利用好其公信力,对于时间银行的宣传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其中发挥的宣传作用也微乎其微。虽然早在1998年我国就开始引入时间银行这一模式应用于养老领域,但是总体来说,时间银行普及度还很低[2]

3.2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的时间银行只在部分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小范围的试点,发展缓慢,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时间银行专业链。除此之外,专业机构和相关的基础设施的严重缺乏,以及长期专业护理人员板块缺失,导致国内时间银行在老年养老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单一,没有办法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志愿者队伍[4]。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半失能、失能、高龄等此类老年人数量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以及庞大的慢性病老年群体需要专业护理,逐渐完善对专业服务的提供对于时间银行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3.3缺乏保障机制

国内的时间银行缺乏政府的支持,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政策尚未完善。大多数时间银行还处于运行规模小、持续时间短、管理无秩序、运行资金短缺的局面,不能维持长久的发展

[8]

3.4统筹管理难度大

在国内没有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各个时间银行机构小、分布散乱,各地资源不能做到共享共用,实现不了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数据得不到妥善的管理与保存,若干年后的服务积分兑换得不到有效保障,会挫伤民众的参与度。此外,服务积分的判定与兑换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服务质量、时间的长短、服务技术难度等判定标准不当极有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会使民众参与老年养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时间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应对策略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1.1充分发挥其公信力的作用

以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养老院在传统的观念里被认为是不孝顺的做法。要打破这一根深蒂固的现状,需要循序渐进的努力,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其功能,以社区为单位加大对时间银行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公民养老理念的宣传理念,让新养老模式通过政府的公信力深入人心,在全民心里树立“互惠互助”的理念。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让有兴趣的老年人加入,通过讲解一些基础的运作流程使民众加深对该模式的了解,提升民众的认知度,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培育一批志愿者队伍[5]。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赋予时间银行合法性,统一管理规定和指导思想,规范管理。

4.1.2出台政策法规支持

英国政府在2000年认定时间银行不需要缴税,同年,各种基金会和公益组织加大投入[2],经费来源稳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政府为主导力,出台政策支持,比如划拨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时间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项目的运行补贴;各地区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第三方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引导时间银行与企业合作,获得资金或技术的支持[8],降低实施成本。对于志愿者层面,可以逐步建立激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嘉许与奖励,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促进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4.2 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

面对高风险老年人群,需要提供深层次的、有较高技能和专业要求的护理服务项目,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成为必要。参照国外的经验:在美国,志愿者需要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进行积分交易[2];英国对老年人的服务侧重于医疗服务,重视对服务者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并与医疗机构合作以保障该模式的运行[7]。我国也可以结合国情和医疗机构合作,寻求技术的支持以及对志愿者的规范化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与此同时,以各大高校为单位进行“德育结合”,让大学生成为志愿者主力军,特别是发展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为志愿者,专业性强,服务能力高,可以极大地优化服务质量,打造专业化志愿者团队。

4.3 完善保障机制

明确政策引导和实施条例,制定符合时间银行在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可以给不同的责任主体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商业合作模式长久、稳定的获得资金或捐赠,再者可以通过置办第三产业盈利或吸引企业融资,保证时间银行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培养自我造血功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保障服务者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和被服务者的人身安全,比如统一服务兑换积分的存、取、用制度标准[4],健全服务后的追踪与监督体系等。

4.4 利用科技为时间银行赋能

国内时间银行能不能很好地发展,科学统筹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建立以区块链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9],实现全国及各省市时间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信息的互通。时间银行养老志愿平台应融合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信息登记与注册、需求发布与承接、服务过程、时间存取及捐赠、服务评价等内容,提高管理效率;清晰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以及时间的转让或继承,方便志愿者的时间存取,开具证明等[3]

5 结语

要想在全国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志愿者时间银行体系,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时间银行中来,可以有效缓解当下老龄化极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压力,也是对未来一批老年人(即当下时间银行的志愿者)的养老生活的一项保障。让老年服务的力量源源不断,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陈春会,龙祥,姜志容,刘祯帆,孟清,龙霖.时间银行模式在养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2):1102-1105.

[2]安雅梦,邸腾森,王妍妍,刘璇,韩欣彤,宋子贺,袁文康,赵燕.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21,36(11):94-98.

[3]曹海军,闫晓玲.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模式的理论建构与时代发展[J].江淮论坛,2021(03):126-132+193.

[4]戴建兵,曹艳春.基于劳动价值重构与服务分级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变革探索[J].兰州学刊,2021(10):146-160.

[5]许永俏.日本时间银行建设及其对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21(02):37-40.

[6]关琰珠.关于挖掘老年“人口红利”资源的思考与建议[J].厦门科技,2018(03):15-16.

[7]王晓斐.关于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经验探究[J].知识经济,2019(19):35-36.

[8]黄少宽.我国“时间储蓄”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J].社会保障研究,2014(06):104-111.

[9]宋洪宇.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会计,2021(0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