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画像的广州市创新产业规划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基于创新人才画像的广州市创新产业规划策略研究

蔡冠方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该研究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广州市就业人口进行职业-时空特征-行为画像,总结创新人才的职住特征。在空间维度上,针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从用地布局、保障房配建与低效用地活化三个角度,对不同的潜力空间提出创新产业规划策略。

关键词:人才画像,创新产业规划,手机信令数据,广州市

1.引言

广州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一方面,医药、汽配、化工等龙头产业在本地深耕多年,另一方面,广州是华南地区拥有科研院所与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但广州的创新活动活跃度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源动力,而创新人才与创新活动都需要相应的空间载体。结合近年广州人才流失的情况,本文从满足创新人才需求、提升广州空间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出发,通过信令数据追踪人才的时空活动特点,总结其职住需求,并对广州潜在的创新空间提供相应的规划提升策略。目前国内外学者已针对信令数据的使用与城市创新空间分布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纽心毅,丁亮[1](2015)基于上海个体级别的信令数据,通过人员时空特征分析了其职住特征;王德等[2]将信令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综合评价城市建成环境,强调了轨道交通与通勤距离对城市产业的影响;段德忠等[3]总结发现创新空间与交通廊道存在耦合性,且上海老城区内创新活动衰弱,成为“创新洼地”,创新极化效应严重。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其使用的信令数据中常缺乏人员的职业与行为维度,因此难以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高精度的分析与总结,难以有效总结创新人才对城市空间的使用特征。

2.创新人才画像研究

    1. 创新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观察广州的创新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发现规模经济下创新活动相对乏力,行业面临纵向创新与联动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广州制造业百强行业税收贡献数据[4],发现汽车及零配件、石化产业在制造业中的税收贡献占比高达74.5%,规模经济明显。但除去汽车零配件产业外,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纵向创新联动不足,基础创新带动乏力。创新经济指标上,广州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创新增速趋缓。2018年,广州吸纳技术合同7251个[5],输出技术合同6523个,仅为北京的1/8和1/12。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为547亿元,仅位居全国第九。在互联网产业发展上,广州的龙头企业少,行业丰富程度较低。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仅有6家落户广州,数量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1/3。在行业丰富度上,广州的6家互联网百强企业仅覆盖了3个行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和游戏动漫),而北京的百强企业覆盖14个行业,上海的覆盖8个,深圳覆盖9个。

创新领域狭窄与创新增长乏力主要是创新主体不足造成的,近年广州吸引的高层次人才不足,同时高校毕业生流失严重。

从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上看,广州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人员约92万人,是北京的1/3,深圳的1/2,拥有研发人员12万,是北京的1/2,拥有海归人员0.3万,是北京的1/10。从创新产业的后备力量上看,广州虽拥有高等院所83个,数量仅次于北京(92个),但其中被列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的院校仅11所,远低于北京(68所)与上海(28个)。根据教育部2018年双一流学生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数据[6],发现仅5%(0.4万人)来广州就业,其余有27%在北京就业,22%在上海就业,表明广州对人才的吸引力有较大缺陷。

2.2创新人才特点分析

创新人才以中青年人口为主导,学历较高,少子化现象突出。通过追踪东莞松山湖园区内科创人才的信令数据,13-25岁间的从业人员占比达31%,26-35岁的占比达47%,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达62%,其中硕士学历占比达15.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0%以上人员尚未生育子女。

在职住特征上,创新人才的无房比例较高、职住分离情况较为普遍。通过移动信令数据识别广州的互联网及金融从业人员,我们发现约53%的人员居住在城中村内,百度API的路径时间计算显示,有27%的人员每天通勤时间大于1小时,有34%的人员通勤时间在0.5-1小时间,职住分离现象较严重。通过问卷调查计算,创新人才在交通上的支出高于平均值的34.7%。

在时间分配上,创新人才的平均工作时间显著大于8小时,休闲时间破碎化。根据信令数据标定的空间位置与人员使用APP的时间分析,发现人员工作平均时长达11.2小时。通过统计抖音、豆瓣、小红书等APP的使用时间,发现人员的休闲时间集中于上下班通勤途中、午休时间与22-3点的深夜四个小时,呈现出休闲时间碎片化、报复性熬夜等规律。

在设施的使用上,工作日人员活动较单一,设施使用少,非工作日时人员需求不一致,对空间设施的使用呈多样化。东莞松山湖园区就业人员信令数据显示,人员对园区内的公园与广场等公共设施的使用频次较低,对餐厅、便利店与咖啡厅的使用频次较高。结合问卷调查发现,人员需求以基本保障类为主,集中于餐厅、便利店与健身房,对文化类、教育类设施的需求低。创新人才在周末的活动则集中于高品质商店、电影院与书店,少部分集中于办公空间。

2.3 创新人才需求提炼

在住房需求上,创新人才对居住品质有较高要求,居住空间以小户型为主,倾向于居住在轨道站点附近,从而尽量缩短通勤时间。在空间与设施的使用上,创新人才对就业空间的需求集中于工作-健身-非正式交谈空间,非工作日集中于高品质商业-娱乐-社交空间。

3.结论

3.1用地布局的引导

在用地布局上,应制定更灵活的创新型用地配建住房政策,增加居住及混合功能。在就业密集区附近,可适当增加居住、商业与小型办公园区等混合功能,允许新建或改建的创新型产业用地配套10-20%的保障性住房,比如小型公寓、青年宿舍。在居住密集区附近,可适度增加就业岗位,尤其是地铁沿线的地块,可优先通过存量工业用地的改造,适当增加创新产业及服务业等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从而提升地区吸引力,逐渐提高职住平衡。

3.2保障性住房的配建

在住房供给上,可通过改造城郊地铁周边的低成本住房,提供人才公寓,降低创新人才的通勤成本。统计发现,广州市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覆盖全市80%的就业人口,如果能优先改造轨道站点附近的老旧住房,并将其优先供给于创新人才,对降低城郊人才的通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回购”并“返租”城中村内低品质房源,为创新人才提供低成本的高品质空间。政府应逐步完善城中村内基础设施与公服设施,使城中村内的居住品质达到基本要求。同时,面对城中村内破碎的住房资源,可以与村集体物业达成合作协议,由政府或第三方公司打包运营,将品质参差不齐的住房统一改造成符合人才需求的租赁型公寓后再投入市场。

3.3存量产业空间的活化

传统的工业园只注重生产活动,对人的需求与活动考虑不足,而广州城郊的工业园数量繁多,应逐步改造,使工业园演变成集生产、研发、生活、休闲与教育为一体的功能混合的产业社区。同时,广州的城市核心区内还有大量的村级工业园、物流园与专业批发市场,这些用地在快速城镇化时代发挥了一定功能,但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产业要求,对于这部分低效用地,应进行逐步腾退与活化利用,发展新的空间载体。2014-2019年,因受互联网经济冲击与城市发展需要,广州共减少197个专业批发市场,政府应充分利用这次商业转型的机会,将靠近中心城区的批发市场打造成青年创新社区,对物流园区进行整治或疏解,并将腾退的空间作为科创园区的载体,打造鼓励以绿色出行为主的多层办公聚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减少低端产业的负外部性影响。

参考文献:

[1]钮心毅、丁亮.利用手机数据分析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关系——若干结论和讨论[J].上海城市规划,2015.

[2]王德、钟炜菁、谢栋灿、叶晖.手机信令数据在城市建成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以上海市宝安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

[3]段德忠、杜德斌、刘承良.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5.

[5]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M].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

[4]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8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优先公司,2019.

[6]GDI智库.“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数鉴[M].广州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