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的旅游公路改造方法研究——以盐田区盐梅路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2
/ 2

基于“交通 +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的旅游公路改造方法研究——以盐田区盐梅路改造为例

韦云飞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的出游需求,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以盐田区盐梅路改造为例,基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对旅游公路改造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交通;旅游;公路改造;方法研究

“交通是旅游产业的催生素,又是其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现代交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标,旅游业发展要求提供更加高品质的交通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美在公路、美在服务”的全新体验;发挥公路的贯通作用,构筑“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打造精品,创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品牌;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项目背景

东部滨海公路盐田段大部分路段毗邻滨海岸线,观景条件好,且通道串联了中英街、盐田食街、大梅沙、小梅沙等旅游资源,具备作为滨海旅游观光道路的先天基础。近期,盐田区已深盐路景观提升工程、盐梅路下沉改造方案、小梅沙片区城市更新等相关工作,针对深盐路和盐梅路部分路段(大、小梅沙段)提升了旅游观光功能,但站在整体打造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建设世界级生态滨海旅游度假区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凸显旅游观光特色,统筹考虑慢行、公交、自驾一体化衔接及高品质旅游交通体验服务,并将盐梅路其余路段纳入改造范围。

东部滨海公路是广东省滨海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抢占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旅游业高地的重要抓手。借鉴国际知名滨海旅游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将盐田区散布的旅游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全域旅游服务,统筹打造具有盐田特色的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迫在眉睫。

2建设必要性分析

2.1 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旅游纽带的需要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盐田是沿海发展带重要节点,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区域。其中,滨海旅游业是沿海发展带重点培育的海洋产业之一。规划提出东部滨海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东部滨海公路有助于提升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助力深圳打造大湾区滨海旅游目的地。

2.2 是深圳东部的多元旅游体验之路需要

未来深圳将通过区域快轨和市域轨道交通的高效组织衔接,推动产城融合与集约发展,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建设形成“一核两心多点”的城市中心体系。同时,以两轴为引领,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以两湾为重点,统筹陆海发展新格局;构建全域蓝绿生态网,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未来将形成以滨海特色及核心资源、项目为依托,构建丰富多元、规模集聚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为构建国际湾区提供支撑。同时,深圳将结合东西滨海资源差异,打造多段滨海休闲景观带,其中明确提出东部生态休闲带将结合盐田、大鹏半岛滨海生态岸线,提升现有滨海旅游板块的海岸空间品质,形成连续、景色优游的国际休闲体验带。

2.3是落实盐田区综合规划,促进梅沙组团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湾区经济桥头堡前沿阵地优势,以产业层级高端、创新能力卓越、交通网络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特色鲜明为着眼点,打造“三地、三城” ,建设深港“东部湾区门户”和世界知名的“山海特色之城”。

3 总体规划

3.1 规划思路

从车行系统、慢行系统、景观系统、系统融合、人本设施和品质提升六大方面着手,提升改造标准和景观品质,增加自驾、慢行和公交游客的亲海体验,建设贴近海岸、串联景点、融入生态、快慢和谐、服务完善的复合型公路旅游休闲廊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滨海旅游观光公路”。

(1)车行系统:针对现状存在的道路线形不加、路段加宽不足、边坡安全性差等问题,对路段进行局部加宽改造,提升行车体验。

(2)慢行系统:按6~4米标准全面梳理沿线慢行空间,保障充足的慢行空间和慢行连续性,提供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慢行体验。

(3)景观系统:梳理道路两侧绿植,打造通透、有序的景观形象,结合沿线自然风貌和城市设计,打造“一段一景”旅游体验。

(4)系统融合:挖掘用地空间,适当增加临时停车点,引入小运量和旅游微巴,提供多方式旅游观景体验。

(5)人本设施:从使用感受和使用需求出发,打造“有细节、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公共设施,塑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城市印象。

(6)品质提升:精细化设施设计,精雕细琢打造高品质设施细节。

3.2 总体方案

整体梳理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沿线规划情况,结合已有的地铁8号线盐田食街站、深盐路景观提升工程、盐梅路下沉工程(大梅沙段)和小梅沙城市更新等多个正在推进的规划建设项目,针对盐梅路墟镇至大梅沙段、大梅沙至小梅沙段以及小梅沙至背仔角等局部路段,提出具体改造规划意向方案,整体提升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盐田段,重塑滨海景区公共空间,完善慢行系统,实现滨海旅游提质。

3.3车行系统改造方案

针对盐梅路现在局部路段存在的路幅狭窄、视距不佳、急弯路段行车安全性差等问题,对道路部分圆曲线进行局部加宽。同时,改造转弯半径过小、会车视距不佳、无超高加宽等存在行车安全性问题的路段,提升行车体验。

621441f9f280d_html_7f726ed08c7eff0a.png

图1 总体方案示意图

3.4慢行系统改造方案

以4~6m的慢行断面宽度要求,高标准重塑慢行断面,保障充足的慢行空间和慢行连续性,提供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慢行体验。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

标准断面:3.5m双向通行自行车道+2.5m人行道=6m断面;

极限条件下:保障2.5m双向通行自行车道+1.5m人行道=4m断面。

621441f9f280d_html_603ccf6425920558.png621441f9f280d_html_901abf5989d163b4.png

图2 慢行道断面标准

3.5景观系统提升方案

重塑盐梅路沿线临海面、观景平台的绿植,保障观景通透性、绿植的有序性,便于游客观海;并针对山体界面的绿植进行重新梳理,避免植物野蛮生长影响道路整体景观形象。同时,结合沿线自然风貌和城市设计特点,划分为自然风貌路段和城市风貌路段两类,逐段打造“一段一景”旅游体验。

3.6系统融合方案

车行系统、慢行系统和景观系统经改造提升后,道路整体形象风貌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从出行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增设停车观景点、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微巴士、小运量等旅游服务设施,将道路与山海景观风情紧密融合起来。

4 结语

为了把深圳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中心之一,将东部打造成滨海旅游观光公路是其中一个必要措施。为应对旅游公路的打造,建成一条行车安全性高、慢行系统连续、观景体验佳、服务设施完善的旅游观光公路。“基于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理念的滨海地区旅游观光公路改造实施方法研究”在多项重大工程的成功应用为交通发展、旅游公路打造带来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