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发病机制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3
/ 2

脑梗死发病机制浅析

张晓陶 马晓虎 杨桦

宁夏中西医结合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因脑动脉硬化或其他一系列综合因素致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及生活质量,随着国家对防治残疾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成为医学重点发展方向。故本文根据目前相关文献资料,浅析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以为后期研究更加科学化的中西医治疗脑梗死提供思路。

关键词:脑梗死;中风;中西医;康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或其他一系列综合因素致使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1]。临床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偏身瘫痪或感觉异常、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甚至不能等为主要症状[2]。目前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高复发的特点。它与冠心病、糖尿病共同构成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3],成为首要死亡原因[4]。中老年人为其主要发病人群,且发病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该病起病急骤、病势凶猛,从多个致病环节、多个药理作用机制、多发病诱因因素综合作用、多生化级联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5],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且约75%的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及生活质量,故随着国家对防治残疾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已成为医学重点发展的方向。故本文就脑梗死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做一简要阐述,以期为研究并形成更具科学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提供思路。

1.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1.1.中医对脑梗死病名的认识

中医上讲,脑梗死属“中风”的范畴。“中风”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期间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中风病的症状、病机、病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未提中风病病名,“中风”作为病名,起于汉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到:“夫风之为病,……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金匮要略》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舌即难言,口吐涎。”说明了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能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而楼英《医学纲目·卷之十·肝胆部·中风》首次提出“卒中”之名:“中风,世俗之称也。其症卒然仆倒……世又称为卒中。”卒中以发病特点命名,后世也多采用。故1992 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规定“中风,又称脑卒中,即西医所说的急性脑血管病”。

1.2 中医对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

因古人对中风分类缺乏认识,故对中风病因方面的探讨未作区别,均视为同一类疾病进行病因归纳。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邪气。陈无择《三因一极病证方论》中提到“人或中邪风……为半身不遂”,认为外风中络是中风的发病原因。内因包括年老体衰、劳逸失度、情志失调、恣食肥腻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说明了劳累过度会引起中风病。“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出精神刺激导致血逆于上产生猝然昏厥。

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情志所伤,生活起居失宜,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以致气血亏损、瘀阻脑络,发为本病,与风、火、痰、气、血等相关,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行瘀滞不畅,血虚则脑髓不荣失养,致瘀阻脑络,清窍不通则发为中风,而标实则有风、火、痰、气、瘀的各不相同。痰和风相互煽动,互为致病因素,风动痰扰,病久结瘀,痰生瘀后又可化风,而瘀阻又可化风生痰,风、痰、瘀相互影响,常合而为病,病位在脑络,与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1 脑梗死的定义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该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继发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微循环代谢障碍、炎症反应等、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软化、坏死或神经元凋亡,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属于现代医学中脑血管疾病的范畴,且为其主要临床类型,好发于 45-70岁的中老年人。本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休克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总体终生发病风险为39.9%,目前已成为引起国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的病因较多,常见病因如吸烟饮酒、动脉硬化、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病、 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及血小板异常,红细胞聚集增多、纤维蛋白原粘附性增加,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而氧自由基的异常除了激活氧化应激,还通过破坏线粒体膜上的钙离子泵从而造成钙离子过多累积来产生神经炎症反应。第三阶段则是炎性细胞因子的一系列反应,当神经细胞内出现钙离子异常超载时,两种胶质细胞则会被被激活并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而这些促炎性细胞因子当被转移至脑上皮细胞时可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造成更严重的脑损害。相比于细胞自噬,缺血区与半暗区是脑损伤后期神经细胞经常凋亡之。而细胞凋亡则通常由那些功能部分失调的线粒体产生氧自由基所诱导激发。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了解脑梗死的致病机制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脑梗死患者在我国基数日趋增长,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是研究及治疗本病的重点。故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中医潜能挖掘,发挥中医优势,并借鉴西医严谨的体系,取长补短,努力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的特色,使其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包容,为中西医结合预防中风发展变化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51

-193.

[2]刑远,胡强跃,吴鹏.中医药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J].中外疗,201

7,36(24):196-198.

[3]侍方.血瘀证在急性脑梗塞、冠心病、2 型糖尿病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04.

[5]尚万余. ASCO与改良TOAST 病因分型对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通讯作者:杨桦,女,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康复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E-mail:yanghuad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