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8
/ 3

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刘丹 杨柳 汪芗 刘孟珍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1118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黄褐斑(气滞血瘀型)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复发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血府逐瘀汤;黄褐斑;气滞血瘀型


黄褐斑是一种皮损表现为淡褐色、黄褐色斑,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多对称分布在额、鼻、颧部、眼眶及口唇周围的色素沉着性疾病1]。黄褐斑皮损虽无自觉症状,但因其影响容貌而给患者精神及心理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女性患有黄褐斑的概率大大升高。西医学对于黄褐斑的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疗效欠佳,易复发,且对皮肤有刺激性。中医在黄褐斑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为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黄褐斑患者60例。按照首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621c29db494d1_html_d387d75c4bd914ca.gif ±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病程(月)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对照组

30

22

50

34.46±8.17

5

120

27.97±12.65

观察组

30

23

50

35.02±7.74

6

110

28.06±12.71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 参照《现代皮肤病学》2],①面部见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

1.2.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3],气滞血瘀型为面部对称分布黄褐色斑,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痛经或经色暗有血块,舌暗红有瘀斑,脉细涩或沉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黄褐斑诊断标准;②女性,年龄在21~50岁;③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④自愿按疗程接受治疗的患者,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等重大疾病的患者;②妊娠、准备在治疗期间妊娠或产后 1年内及哺乳患者;③观察前两个月内曾使用其他治疗方法;④停止服用避孕药及其他影响免疫、内分泌的药物不满半年者;⑤面部存在光化性扁平苔藓、瑞尔黑变病(Riehl)、褐青色痣等可引起色素沉着者。

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口服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以上药材水煎煮,取汁300mL。每天分2次服用,共服用12周。

1.5.2 观察组 采用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针刺治疗:①选穴:阿是穴(面部皮损)、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②操作:a.面部针刺:常规消毒后,选用0.18mm×13mm一次性毫针在黄褐斑边缘的正常皮肤处与皮肤呈大约15°围绕黄褐斑进针,针尖均向病灶中心,进针3~5 mm,排针间隔控制在 5~10 mm,在正中直刺1针(皮下),不提插捻转,留针30min,起针后按压1~2min,避免局部出血;b.其他穴位分为左右两组交替选用,穴位针刺深度及角度参照《针灸学教材》,选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③疗程:前4周每周5次,随后隔日1次,共治疗12周。口服血府逐瘀汤,组成及用法同对照组。

由于日晒与发病或病情加重有一定关系,故治疗期间应注意防晒,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及精神紧张。

1.6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计算女性黄褐斑患者皮损评分、总积分及下降指数1]。皮损评分见表2。

表2 皮损评分表


项目

评分

0分

1分

2分

3分

皮损面积

<2cm²

2-4cm²

>4cm²

皮损颜色

正常

淡褐色

褐色

深褐色

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增高指数=(随访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症状越重的患者评分越高。于初诊、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各记录 1次。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1]评定。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 ,颜色基本消失;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 ,颜色明显变淡;下降指数≥0.5。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 ,颜色变淡;下降指数≥0.3。无效:色斑面积消退<30% ,颜色无明显变化;下降指数≤0。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复发标准:完全复发:疗效指数增高≥0.75;轻中度复发:0.25≤疗效指数增高<0.75;无复发:疗效指数增高<0.25。复发率=(完全复发+轻中度复发)/总例数×100%。

1.8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621c29db494d1_html_d387d75c4bd914ca.gif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黄褐斑症状的改善均有效果,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621c29db494d1_html_d387d75c4bd914ca.gif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总积分

治疗后总积分

对照组

30

3.79±0.68

2.02±0.21*

观察组

30

3.81±0.70

1.02±0.2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基本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9

12

7

2

93.33*

对照组

30

4

8

10

8

7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

未出现脱落病例。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4 随访结果

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完全复发

轻中度复发

复发率(%)

观察组

30

0

1

3.33#

对照组

30

1

5

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黄褐斑是一种中青年女性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病机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是长期口服避孕药、妊娠、月经紊乱等因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使黑色素细胞生成及其活性增加,发展为黄褐斑[4-5]

黄褐斑隶属于中医学“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灵枢》云:“盖有诸于内者,必行诸外”。故本病虽为颜面局部皮损,实则是内在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的。与脾、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机能失调,导致气血瘀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为斑。《灵枢·经脉》曰:“血不流则髦色不泽,其面黑如漆柴者”。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有“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之说6]。故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多见。斑只是标,脏腑机能失调才是本。所以治疗标本兼顾,内调脏腑,外治皮肤,以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

血府逐瘀汤源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中桃仁、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赤芍可温养机体气血,活血化瘀,共为君药;当归补血和血,川芎行气活血、健脾理气,二者为臣药;柴胡、桔梗、甘草、牛膝、生地黄为佐药,可增强活血祛瘀之效;甘草为使药,活血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理气、养血和血、活血化瘀之功。气机通畅,瘀血下行,则斑退。

针方中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能调气血、补肝肾、健脾胃,使气血上荣于面,而化瘀消斑;太溪、太冲分别为肾经、肝经之输穴、原穴,二穴合用,可补肾柔肝、化瘀消斑;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调和气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腑的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斑消;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能调和营卫之气血,阳明经可直达头面,与足三里共奏贯通气血,清除色斑之效;血海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理血和营。局部针刺可疏通经气,促进血液循环,滋养肌肤,而祛瘀消斑。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化瘀以退斑。全方既治在标之色斑,又调内在脏腑气血,标本兼治,促进疾病恢复,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疗效较佳。由此可见针药结合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 2003年修定稿) [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2]成爱华,王东海,韩应盛,等.现代皮肤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57.

[4]李季.维生素C离子导入联合光子嫩肤治疗面部黄褐斑的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5):2216-2218.

[5]余丕军,吉安,王露萍,等.强脉冲光联合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的疗效[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9,25(2):140-142.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8):5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