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和颈部血管B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7
/ 2

TCD和颈部血管 B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作用

张洪

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綦江区脑血管病医院)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颈部血管B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B超与TCD诊断,比较颈部B超与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结果:6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管正常16例,血管狭窄39例,血管闭塞11例;颈部血管B超诊断中,血管正常37例,血管狭窄25例,血管闭塞4例;TCD中诊断血管正常36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闭塞3例。颈部B超与TCD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B超诊断与TCD诊断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两种方式检出血管狭窄与闭塞效果相当,但TCD还可作为治疗后复查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

引言

当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率逐步增多。ICV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此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医生需要在患者早期检查的时候就确诊其疾病情况,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减少残疾和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当下,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超声技术也愈加成熟,在神经内科的检查中,CU(颈动脉超声)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被广泛应用。CU可以直观的对患者颈动脉处的血流动力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但是此技术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数量比较高,且灵敏度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单独实施效果不理想。TCD相对来说更能对ICVD患者的灶区进行直观的反馈,不仅可以间接的将脑血管的功能以及颅内压进行反馈,还可以分析患者的病情改变以及脑血管中的血液流变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41~77岁,平均(62.34±10.28)岁;疾病类型:脑干梗死10例,基底核梗死40例,脑叶梗死5例,小脑梗死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病变;合并恶性肿瘤;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合并其他脑部病变等。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两组均应用同一台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彩超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5~13.0MHz,受检者均取仰卧位,将颈部充分暴露,应用超声探头依次对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和颈外动脉进行细致观察,对动脉直径、狭窄程度以及内膜厚度进行仔细判断,并记录。

1.3观察指标

比较颈部B超与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22569255d85c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显示血管正常16例,血管狭窄39例,血管闭塞11例;TCD诊断血管正常36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闭塞3例;颈部血管B超诊断血管正常37例,血管狭窄25例,血管闭塞4例。颈部B超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分别为64.10%、36.36%,TCD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分别为69.23%、27.27%,两种诊断方式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55、0.1826,P>0.05)。

3讨论

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病的70%左右。临床上常见的脑血栓、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死亡率高,近年来随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患者大多会留有后遗症,如运动障碍、偏瘫、吞咽困难、视力下降等,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临床工作中如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对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发病风险,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CT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操作,造影所需费用高,脑血管造影实际应用并不广泛。因此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寻找更加准确、简便的检测技术与手段,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缺血性脑病颈动脉血管病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颈部血管彩超无创,操作过程便捷,可反复操作,对患者辐射小,可有效观察颈部血流、血管内斑块、血管狭窄程度、闭塞情况及动脉硬化情况,具有非创伤性血管造影的称号,其精准度可与血管造影术接近,因此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颈动脉血管病变的颈部血管彩超应用过程中,对彩超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操作人员应不断熟练技术与业务,提高技术成熟度。此次研究发现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部动脉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及早为患者诊断提供依据,尽早开展治疗与干预。而TCD有独特的声学特性,TCD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能通过颅内动脉的血流动态信息来确定颅内动脉狭窄、痉挛及动脉硬化程度、供血不足。随着TCD技术的问世,由于其无创性,对血管的全面检查而受到欢迎,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病的检查。国内各项研究显示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75%,其中对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最高,TCD对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检出率明显较CVA为低。通过颅骨的薄弱区域测定出血管的信号,与此同时可以推算出血流的速度,能更准确的描述狭窄区域的血流动力学。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可以将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常规的日常体检,其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疾病情况,有助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挽救患者健康意义重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此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此病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就是颅内的脑动脉狭窄,由于动脉内膜中发生了血液脂质聚集,导致深部组织瓦解,内膜中的纤维加厚,促使血管壁硬化,狭窄,减少供血量。当下,暂时没有治愈的具体方法,只能尽早发现延缓病变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发生ICVD的患者非常重要,相关研究指出,越早建立侧支的循环,越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就是尽早确诊,尽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B超诊断与TCD诊断价值均较高,在检出血管狭窄与闭塞上效果相当,但TCD还可作为治疗后复查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建珩,王振,袁小威.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云南医药,2019,40(06):512-513.

[2]鞠新越,孙祥荣.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06):767-770+776.

[3]马亮,毕立杰,李伟旺.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6):79-80.

[4]吴兴雅.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6):710-711.

[5]王雷.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