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分析

姚绵忠

黑河市爱辉区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方法:共取78例研究对象(即:2019年07月至2021年07月来院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受检者),按照采血方式分为末梢组(n=39,末梢采血法)和静脉组(n=39,静脉采血法),比较检测结果。结果:检查后,两组MCV、 MCHC、MCH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PLT、 Hb、RBC比末梢组高,WBC(5.26±1.17)×109/L,比末梢组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式的选择可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静脉采血法所取检验结果准确性比末梢采血法相对要高,应用更加广泛。

关键词:应用效果;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可有效诊断鉴别多种疾病[1],具有经济性好、操作简便的应用优势,属于常用检查项目,在血液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环节,存在多种潜在因素可对检验结果准确性构成影响,特别是在标本采集环节,对于采血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参考2019年07月至2021年07月来院行血常规检验的78例健康受检者资料,分析对比了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取78例研究对象(即:2019年07月至2021年07月来院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受检者),按照采血方式分为末梢组(n=39,末梢采血法)和静脉组(n=39,静脉采血法)。排除标准:(1)近1月有其他药物服用记录者;(2)内分泌失调者;(3)器质性功能损害者;(4)营养不良者;(5)合并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入选标准:试验室检查身体健康,自愿参与研究,18至60岁以内的健康受检者,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资料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6229ad1d2a152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组别

例数

年龄

末梢组

39

19~57

37.58±6.39

21(53.85)

18(46.15)

静脉组

39

20~57

37.85±6.18

22(56.41)

17(43.59)

T/X2

-

0.190

0.052

P

-

0.850

0.820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血常规检查,要求患者检查前8至12 h禁食 ,在此基础上,末梢组接受末梢采血法:局部消毒清洁皮肤2次以上,减少外界条件影响,在受检者左手无名指或食指内侧采血,将其置入硅化塑料管内(含有化学性质稳定的稀释液)充分混合摇匀后待检。静脉组接受静脉采血法:局部消毒清洁皮肤2次以上,抽取1ml肘静脉处静脉血,置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含有浓度为 150 g/L的EDTA-K2),充分混合摇匀后存于 4 ℃冰箱中待检。

1.3观察指标

分别检测记录PLT(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至300×109/L),Hb(血红蛋白,正常值:女 110至400,男110至400g/L),RBC(红细胞计数,正常值:女3.5至5.5,男4.0至5.5×1012/L),WBC(白细胞计数,正常值:4.0至10.0×109/L),MCV(平均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值:81至93 fl),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320至360 g/L),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正常值:27至34 pg)。

1.4统计学分析

SPSS21.0分析资料,计量(6229ad1d2a152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计数(%)资料以t、X2检验,P<0.05。

2.结果

2.1血常规检查结果

检查后,两组MCV、 MCHC、MCH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PLT、 Hb、RBC比末梢组高,WBC(5.26±1.17)×109/L,比末梢组低,P<0.05。

表2 检测结果 (6229ad1d2a152_html_5439e398700c5771.gif

组别

例数

PLT(×109/L)

Hb(g/L)

RBC(×1012/L)

WBC(×109/L)

MCV(fl)

MCHC(g/L)

MCH(pg)

末梢组

39

203.13±34.81

107.16±13.71

3.39±1.20

6.30±1.58

84.60±6.97

318.54±18.27

28.75±5.94

静脉组

39

235.17±35.16

115.82±12.65

4.16±0.89

5.26±1.17

84.18±6.55

320.55±19.42

28.53±5.82

T

-

4.044

2.899

3.219

3.303

0.274

0.471

0.165

P

-

0.000

0.005

0.002

0.002

0.785

0.639

0.869

3.讨论

血常规检查属于疾病诊断基础性检查项目,是通过检查分析血液中不同成分的形态学或数量学数据来判断受检者健康状况,现有研究证实,不同采血方式所取的检测数据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性[2],因此,为提升检验准确性,就需依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采血方式。

本次研究显示:检查后,两组MCV、 MCHC、MCH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PLT、 Hb、RBC指标比末梢组高,WBC比末梢组低,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静脉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更接近正常参考值,准确性相对更高,推测原因:(1)环境因素:经末梢采血法所取标本对环境温度有严格要求,当稳定过低时则会增加溶血风险,继而降低血常规检测指标,经静脉采血所取标本则具有更佳的稳定性,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故而可取得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3]。(2)操作方法:采集末梢采血时需要实施挤压操作方可取得血液标本,可能会使血液标本中混入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继而稀释标本,加速血液凝集,影响检测结果,静脉采血法所取标本纯度很高、标本量大,计数分析血液成分时可取得更精确的检测结果。(3)采集位置:末梢血采血一般将受检者耳垂或手指作为采血位置,而毛细血管出血量少、血液循环差,故而具有较高采集难度,静脉采血一般将肘部前静脉作为采血点,可重复性强,能够全面反映受检者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可提升检验准确性。

综上所述,临床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式可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静脉采血法所取检验结果准确性比末梢采血法相对要高,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王盛兰, 黄春红, 苏建虹. 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017(001):71-72.

[2] 滕洁丽. 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临床疗效评价[J]. 临床检验杂志, 2020, 009(003):P.170-170.

[3] 宋翠芬. 研究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的采血方式对其效果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