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

李春雨

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399

摘要:目的:比较在结肠镜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9,采用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和实验组(n=59,实施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对比两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最终数据表明,实验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间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更宜采用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并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肠息肉;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切术


结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中病变的一种,目前临床对结肠息肉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一般认为与基因突变、炎症刺激和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并且有调查显示,饮酒、高脂饮食和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提升结肠息肉的并发几率[1]。结肠息肉并发症诸多,且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年龄越长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癌变几率,因此需要给予结肠息肉患者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临床中大多采用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本次实验将对比在结肠镜下分别采用高频电切术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供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9)和实验组(n=59)。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为(38.86±11.29)岁;实验组男33例、女2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为(38.39±11.05)岁。经对比发现,两组一般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已取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书,也已报备至本院伦理学术委员会并得到批准。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术前6h需禁食。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的麻醉生效后,观察息肉的大小、位置以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然后将结肠镜移至病灶最远处。选用圈套器将息肉的底部隆起套住,电频刀选择功率为35W,将病变部位切除后基底部的颜色呈现白色,可直接采用圈套器将息肉摘除并回收残留的病变部位[2]。对实验组患者则实施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高频电刀功率50W,设置氩气流量为2L/min,电凝指数为A40-60。结肠镜为临床常见的长3.2mm、直径2.3mm的APC探头,术前正常调试设备后开始手术,调整结肠镜位置至手术视野良好后,经过充分的换气后将氩离子凝固导管经内镜钳道插入,位置为病灶上方0.3cm的地方,1-3s的时间逐次给予氩离子凝固术,凝固术实施次数根据息肉的具体变化情况而定,凝固后病灶的颜色泛黄色或白色甚至可能出现黝黑的样变,将所有出现在手术视野中的病灶全部灼除后手术结束[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黏膜下气肿、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和创面少量出血这四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生率为四项并发症发生人数之和与总人数的百分比)及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息肉完全切除并且无残留,在术后2月进行复查时显示原病灶部位出现新生的黏膜上皮肉芽组织且未形成明显瘢痕为有效切除,息肉切除不完全,术后2月复查原病灶处仍有残留物为无效切除,有效率为各组治愈人数与总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处理完成后,使用x±s表示所有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中的意义使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最终数据表明,对照组中显示有效切除的39例、无效切除的20例,有效率为66.10%,实验组中显示有效切除的59例、无效切除的0例,有效率为100.00%,实验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小组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比表[n(%)]

组名(例数)

粘膜下气肿

穿孔

术后迟发性出血

创面少量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59)

4(6.78)

1(1.69)

4(6.78)

5(8.47)

23.73

实验组(59)

0(0.00)

0(0.00)

0(0.00)

0(0.00)

0.00

X2

-

-

-

-

6.107

P值

-

-

-

-

<0.05

3 讨论

临床上将从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均称之为息肉,其病变按照病理学分类可分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中较为常见的是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临床中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其中大肠息肉最为常见,也是症状较为明显的一种。结肠息肉常病发于老年人群,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为了避免结肠息肉对人们生活品质的影响,需要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4]

结肠息肉的患者多数会产生大便形状改变和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如果没有经过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发展为大肠癌,治疗结肠息肉的常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传统的手术治疗费用高,术中对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创伤,并且术后创口所需要的愈合时间较长,近几年,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现已应用至结肠息肉的治疗中,促使治疗结肠息肉时更加安全且效果更佳,对患者造成的创口小且术后愈合快。

目前临床治疗结肠息肉中内镜技术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内镜下治疗息肉的方法有微波、激光、高频电切等,但疗效不同,其中高频电切手术安全性高,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特性,高温切除息肉,对切除大小病灶均有明显优势,但缺点也不容忽视,高频电切对医师的要求极高,一旦医师对灼烧的力度掌握不佳就会提升术后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高频电切术虽然可以进行全瘤活检明确病灶的性质,治疗出血等症状,预防癌变,但在治疗>2cm的无蒂者治疗后的溃疡需要探入肌层或者浆膜下层时电频刀切术很容易引发穿孔和出血两种并发症,并且>2cm的无蒂息肉大多为绒毛状腺瘤,癌变病率在一半以上,高频电切术在治疗时弊端较大。

有报告显示,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结肠息肉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其是一种新型的可控且非接触性的电凝技术,借助氩离子束的电传导将高频的电能量传输至病灶部位,不接触病灶组织,就能有效防止探头与组织粘连时可能出现的创面出血,对切除其他术式不易或不能进行的圈套切除的宽基或扁平的病灶优势显著,无需防止出血和穿孔的情况发生,对切除蒂息肉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并且氩气刀在切除病灶时没有碳化和汽化的现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穿孔的并发症,造成的创口小[5]

本次实验通过对在结肠镜下分别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探究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数据显示,实施氩离子凝固术的实验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氩离子凝固术的效果更为显著,其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确保患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在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更宜采用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并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继超.结肠镜下不同电切方式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0):152-153.

[2]张艳明.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评估[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1):1467-1468.

[3]李岩,段淑芬,丁光伟.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3):111-112.

[4]马学峰.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5):62-64.

[5]张照果.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J].心理月刊,2019,14(2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