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探讨

杨一帆

云南迪庆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674400

摘要:为确定铜矿床的勘查度,进而为修订铜矿床勘察规范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收集大量铜矿床的勘查资料并采取对比法,通过研究发现,根据铜矿地质勘查规范,所确定的铜矿勘查工程间距相对较稀,对此,需进行调整,保持原有1类型铜矿床勘查间距不变,适当调整第2类型勘查工程间距为,80~100×60~100米,第3类勘查工程间距为40~60米×40~60米,通常小型铜矿床勘察类型为第3类。

关键词: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

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我国针对地质勘察规范进行制定,同时,明确指出不同类型矿床的控制制度和相关研究,其对于合理指导矿产企业勘察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规范修订时,2002年对同铜矿控制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修正。在上世纪80年代,基于现有规范的前提下,调整工程间距,在本研究中,通过探采对比发现,目前规范对第2和第3类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较为偏稀,需进行调整。

1铜矿床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分析

根据铜矿地质勘查规范明确指出,结合矿体的规模、大小以及形状、复杂程度,矿石有用组分的分布程度,可将铜矿床勘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类。其中根据矿体规模来看,对于大型矿来说,其矿体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1千米和大于500米,通常取值为0.。对于中型矿体,其长度为300~800米,取值范围为0.4~0.6。对于小型矿体,其长度通常低于300米,一般取值为0.1~0.3之间。根据矿体的形状,可将其分为层状,大透镜状、长柱状、筒状等。形态结构简单类型系数为0.6。对于矿体形状呈现透镜状柱状,脉状或似层状,含夹石、分枝复合等复杂程度为中等,一般这种类型的矿体系数为0.4,矿体形状呈不规则脉状、扁豆状,鞍状、豆荚状、内部含有夹石形态复杂,这种类型的矿体系数为0.2。根据矿体厚度,矿体厚度稳定,变化系数低于60%,这种矿体类型系数为0.6,厚度稳定,变化系数介于60%~130%之间,这种类型矿体系数为0.4,厚度不稳定且变化系数高于130%,这种类型矿体系数为0.2。从矿体的有用组分上来看,分布相对均匀,品位系数低于60%,这种类型矿体系数为0.6,分布较均匀且品味变化的系数介于60%~150%之间,这种类型矿体系数为0.4,分布不均匀且品位变化系数大于150%,这种类型矿体系数为0.2。

2分析方法

对不同类型铜矿床地质材料和闭坑地质报告、开采情况进行分析,具体考察参数,包括品味误差率,矿石量,金属量,形态歪曲率,底板位移,面积重合率等,在本研究中,基于地质勘查数据作为前提,将过去勘察的A级储量, B级储量C级储量和C2级储量分别改为现规范的111类、331类、332类和333类。比较参数误差允许值,同时结合多数矿山对比经验,可将C级储量形态弯曲率定为低于60%,要求不同勘探工程间距比较储量误差最高为20%。从国内铜矿床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斑岩型铜矿,超基性岩,矽卡岩矿,变质岩层状铜矿等。在本研究中,选取铜矿床共计25个,其中一勘察,二勘察,三勘察类型矿床分别有5个、13个和7个,除脉状铜矿床外,其他矿床类型均有涉及3个不同类型铜矿床的勘察间距。

第一,对于一类型铜矿城来说,其为大型铜矿矿规模。在本研究中对多家铜矿勘查工程间距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抽稀比较可以发现,在走向上勘察工程间距可适当放稀,被经放稀后是符合现行规范的。新规范出台之后,对于云南普朗铜矿所完成的勘探工作提出按二类型进行布置,完成勘探后,最终将其类型系数确定为一类整体,矿床控制较好,将勘查工程间距进行比较,同时,以80×60米间距作为标准,稀空前后获得的资源量,品位误差变化较小,表明所设置160×120米间距偏密,根据该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所提出的规范中,工程间距是比较合理的。第二,对于二类型铜矿床,其规模为大中型,少数为小型。在本调查中14个矿床,有两个是利用现行规范确定工程间距进行勘探,其余均是颁布现行规范前完成,通过对勘查工程间距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矿床控制较好的有8个,总体控制较好,但局部控制不足的有三个,未能够控制矿体规模形态的有一个,结合该数据可以发现,在现行规范中确定二类型勘查工程间距为偏稀。比如对于青海省某铜矿为例,青海省某铜矿为沉积变质型叠加斑岩型,属于中型矿产规模。目前该铜矿床已发现200多个矿体,大多表现为透镜状和似层状。规模较大的是M2矿体,呈现透镜状与似层状,局部呈现帚状。从倾向上与走向上是与地层同步变化的,存在分支、复合、膨缩。矿体整体厚度变化较大,平均厚度达9.6米,厚度变化系数为91.9%。对于铜品位变化范围为0.36%~3.63%,品位变化系数为126%,根据该数据选择50×50米作为工程间距进行B级储量控制,选取100×50~80米进行C级储量控制,通过对该矿区不同勘探线进行勘察比较,可以发现在矿体连续性方面控制较差,尤其对8~16勘探线地质参数控制超差。根据该结果,综合铜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对比现有规范所提出的二类型控制勘查工程间距,表现为偏稀,最终应确定勘查工程间距为80~100×60~100米。第三,三类型铜矿床。在本次调查中共有7个三类型铜矿床,其中有不同规模、大小的矿床,其主要为矽卡岩型。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铜矿床实际勘查工程间距,对比现有规范提出的勘察要求要密集,甚至部分在现行规范前提下增加一倍。通过矿材比较,整体来看,青海红沟铜矿床具有良好控制效果,矿床总体控制较好,但局部控制不够的有三个矿床,无法很好控制矿体的有两个,根据该结果现有规范所确定的三类型勘查工程间距存在偏稀,需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安徽某铜矿来说,该铜矿主要为矽卡岩型,矿床属于大型规模的,矿床主要包括东、西狮子山矿段,其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岩浆活动相对强烈,在勘探过程中,共圈定230多个矿体,有14个矿体呈现群展布分布,东狮子山主矿体共有5个,呈不规则透镜状或囊状、似层状,矿体为小型规模,厚度为4~22米,厚度变化相对稳定,品位变化不均。对比西狮子山矿段共有9个主矿体,矿体为小型规模,厚度范围为5~27米,厚度变化较为稳定,但品位变化不均,在地质勘探时,其主要矿体为第3类型,设置勘探工程间距为50×60米,矿体上部利用坑道40~50×30~40米进行C级储量计算。通过勘探数据比较,东狮子山矿段中不同矿体面积重合率为32%~51%。底板位移为-36~35米,矿石量误差为6.4%~51%,整体误差为23%。西狮子山矿段的面积重合率为31%~63%,形态歪曲率为72%~153%,底板位移为12~51米,矿石量误差为-27~48%,金属量误差为-89%~41%,通过结果可以发现,金属量与矿石量较小,多数矿体处于误差范围内,其余参数误差较大。狮子山矿床控制程度较好,但存在局部控制较差问题。在勘探过程中,所设置的工程间距无法有效控制矿体,在实际勘探时,东狮子矿段中1号矿体剖面间距为20米,其余为25米,通过多年实践研究发现,采用这种工程间距进行狮子山铜矿床控制是切实可行的,按照勘探工程间距适当放稀一倍,进行资源储量控制。此时,将工程间距设置为40~50米×30~40米是比较合适的。综合来看,针对不同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最终确定三类型勘查工程间距为40~60米×40~60米。

3小型铜矿床的勘查工程间距分析

在本研究中针对25个铜矿床进行调查,且主要为大、中型矿床,共有4个小型铜矿床,其中有三个为三类型,一个为二类型。比如对于湖南车江铜矿来说,其属于二类型,但事实上采用三类型工程间距进行矿体控制,其是否会存在过度勘探问题,对此研究决策提出,车江铜矿床为同生沉积矿床,矿体形态与沉积盆地形态具有一定联系,矿体形态不规则,如果设置较稀的工程间距,无法对矿体形态、边界进行控制。主要由于该矿床矿体厚度薄,整体规模为小型。通过勘探对比发现,由于该矿床矿石量小,导致产生的误差较小,通过开发发现,矿体潜在变化较大,基于这种情况下,对于该矿山在补勘时,应采用三类型工程间距,即50×50米进行矿体控制是比较合适的。综合研究,针对小规模铜矿床应按照第3类型勘探对待,在设置工程间距时应采用40×60米×40×60米。

小结

总之,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大量矿山数据进行勘查数据比较,结果发现,在现行地质勘察规范中所确定一类型工程间距合适,第2类和第3类铜矿床工程间距偏稀,对此应调整,第2、第3类型勘查工程间距,针对小型铜矿床,应将其确定为第3类勘察类型。

参考文献

[1] 吴健翔. 江西东乡铜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实践探讨[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7):2.

[2] 李莎莎, 陈华勇, 汪礼明. 关于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的初步探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 43(5):19.

[3] 缪畅. 云南澜沧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勘查实践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 000(022):57-58.

[4] 赵如意, 王兰根, 应立娟,等. 广东省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突破及其区域找矿意义[J]. 地质学报, 2020, 094(001):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