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制新员工作风管理,助力人才生力军强基固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3

加强管制新员工作风管理,助力人才生力军强基固本

董哲宇

华东空管局培训中心空中交通管制教研室 ,上海市浦东新区 , 201207

摘要:加强管制专业新员工统一初始培训期间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管制新员工更好适应岗位要求和行业特点,对于一线管制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管制专业新员工作风的优劣,已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各管制单位安全高效运行的潜在风险点。近年来,管制专业新员工统一初始培训在取得丰硕成绩的同时,在作风教育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短板。


关键词:管制专业新员工初始培训;作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空管系统管制专业新员工统一初始培训工作作为管制专业新员工入职阶段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帮助新员工夯实理论基础、快速转变角色、熟悉适应岗位的重要使命。根据民航局空管局2015年下发的《关于实施空中交通管制专业岗前统一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空管局空管部、培训中心需完成本地区新进管制员岗前统一培训工作,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空管基础知识理论课程与三大管制(机场管制、程序管制、雷达管制)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新员工迈入人生新征程的“第一课”,新员工初始培训工作发挥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过渡作用,对于新员工个人成长进步与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间接体现为决定全系统、全行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历年开展的新员工初始培训工作中,遵循“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员、统一考核标准”的培训原则,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培训效果,基本实现了既定培训目标,在帮助新员工打牢基础、适应环境、融入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空管系统的高速发展与行业环境的日新月异,固有的新员工初始培训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足与短板,尤其在思想作风教育和培训学风建设中有待提高,新员工中普遍存在着安全意识薄弱、规则意识欠缺,随意性强、原则性差等问题[1]。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作风管理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员工初始培训整体质量:

1 加强思想引领和作风建设

目前,新员工初始培训课程均着眼于专业基础能力的传授与培养,对于思想和作风方面内容侧重较少,模拟机课程中主要依靠带教教员的言传身教,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周期性的专项培训安排和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规范细则要求,重业务技能轻思想作风的现象普遍存在[2]。专业技术固然是空管行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思想作风亦是行业平稳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在特定情况下,作风建设甚至比专业技术更加重要。根据研究统计,在形成管制差错的人为因素里,因当事人违章操作、作风懒散的占70%[3],专业技能以外的“错忘漏”往往是主要因素,作风建设是否过硬已成为一线管制单位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时常暴露出新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意识不达标、学风作风不过硬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学员把模拟机练习当成随时可以重来的“过家家”,缺乏敬畏,不守规矩,把新员工初始培训视作“走过场”、“搞形式”,严重背离了培训的初衷和意义,更助长了自由散漫、消极应付的不良习惯和歪风邪气,长此以往,对个人的成长、集体的发展危害巨大,后患无穷。这一现象的出现,充分凸显出部分新员工在思想和作风方面亟需引导、亟待加强,这固然和学员个人秉性有关,亦可一定程度上视作思想作风教育部分失位所带来的隐患。笔者认为,扎实推进新员工初始培训阶段思想作风教育很有必要,并且大有作为。

6243f509693ef_html_7a7c6985be80dcfe.jpg

图1 SHEL模型示意图


思想是指引行动的“方向舵”,作风是养成习惯的“指南针”。在爱德华教授于1972年提出的SHEL模型中,将人(Liveware)作为连结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环境(Environment)的中心与基础,处于系统环境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是空管安全保障中最关键的因素,而作风和思想素质即是“人”这一因素的直接体现[4],对于新员工而言更为重要。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团青工作引领作用,必须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起来、继承下去,必须把思想作风教育贯彻到位、落在实处。

1.1 发挥组织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在思想引领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地位,发挥新员工队伍中党员和团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扬“传帮带”精神,树立先进典型,营造积极氛围;适时开展党团组织建设,把思想作风建设根植于基层党组织、团组织,赋予作风建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组织策划一系列青年人喜闻乐见、紧扣时代热点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运用贴近青年的方式开展思想交流和作风管理,尽可能把活动自主权赋予青年人,提高新员工在主题活动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要关注和尊重青年人的兴趣爱好,把思想作风建设扎根到培训中去、生活中去。

1.2

落实制度保障

要积极探索新员工初始培训期间思想作风教育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工作,把相关要求纳入现有培训大纲,将思想作风教育作为新学员初始培训期间的强制性要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从内因层面做好职业生涯人为因素差错管理[5]。同时,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培训强度,落实效果评价和跟踪改进,运用好培训过程管理的PDCA循环[6],将思想作风教育贯穿初始培训的全过程,达到让学员“入脑入心入行”的培训效果,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不断释放思想作风教育在提升培训质量、保障安全生产中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1.3 建立作风档案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员工培训期间个人作风档案,研究出台新员工行为准则规范,推出量化刚性考核标准,严格执行,狠抓落实,对某些严重违反原则性的底线问题采取“一票否决制”,在档案中客观真实地反映学员个人在培训期间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上所存在的问题,让品行不端、作风漂浮、屡教不改的新员工“榜上有名”,同时将该档案作为岗位分配和淘汰退出的参考和依据,坚决防止因学员作风问题而为空管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坚决杜绝将作风散漫、违章成性的学员安排到重要的安全生产岗位上去,全面健全和完善管制新员工作风管理机制体制。

2 优化培训评价体系

培训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在真实反映学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加深用人单位对学员个人特点与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认知,更能大大改变学员过去“管不到、够不着”的侥幸心理和“平时随意,考前突击”的畸形学习态度,以客观准确的培训评价体系倒逼学员自身认知转变,传递“严、细、实”的作风导向和价值追求,切实发挥端正学员培训学风、提高整体培训质量的积极促进作用。

在现行的培训模式下,初始培训期间对于管制专业新员工专业能力的评定主要是根据教员对学员在模拟机考核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由管制教员在考核过程中进行实时跟踪观察,依照训练大纲中的具体标准进行主观评价,而考核次数通常只有1~2次,相对而言评价手段较为单一,评价样本较为有限。不同教员间的管制习惯、侧重点、带教方式各有不同,因此该评价体系较易受到教员主观意识左右,导致最终的评价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常出现“同一个学员,不同的教员对其进行考核,评价结果相差较大甚至截然不同”的情况。同时,较为有限的考核次数对于客观公正反映学员专业能力也造成了一些限制。此外,目前管制运行一线人员紧张,采取轮流带教模式,各教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往往难以发现和捕捉到学员深层次的缺陷和不足,也无法对学员培训全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对单个学员的培训整体表现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科学的分析。

管制专业初始培训内容模块多、时间跨度长,如何客观公正地反映学员在培训全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建立一套贯穿管制专业初始培训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多维度、全要素、广覆盖的新员工评价新模式,对于提升培训整体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进行培训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培训数据,建立新评价体系的根本核心思路是“客观全面,数据驱动”。“真实的数据不会说谎”,要改变过去“以最终考核论成败”的评价理念,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练习及考核综合评价思路,注重收集和保存每一个练习、每一次考核中的各项数据,客观真实的还原学员的每一句指令、每一个动作,再结合培训大纲具体要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让海量的数据反映学员在培训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体现出不同个体的差异度和区分度。同时,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权重占比,结合一线运行实际和特点,选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数据内容,切实提高评价体系可信度和完整度。

以数据为依托,更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驱动,逐渐摸索高度自动化的考核结果导出模式,最大程度减少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此外,还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当下时兴的新技术,大胆探索眼动仪、脑机接口、VR眼镜等尖端设备在模拟机培训中的运用,优化关键培训数据指标的采集分析能力,不断丰富评价体系的深度和广度。

3 引入培训激励手段

在历年的培训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部分同学培训参与度不高、培训积极性不足,态度较为随意、表现较为“佛系”,主观意愿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抛开学员个人因素不谈,初始培训过程中培训激励手段的缺乏亦是一大诱因:成绩再好、排名再前,发的工资都一样;技能再精、水平再高,领的证书都一样;学得再多、练得再难,去的岗位都一样,“学与不学一个样,水平高低一个样”,整体培训激励手段僵化、激励功能退化、激励机制弱化,较难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更无法真正依靠外在机制调动起新员工的积极性,亟需建立和引入新的培训激励体系。

培训激励的意义,就是通过设计适当的奖励形式和培训环境,辅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以此来激发学员学习意愿、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引导学员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规范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种种行为,对于促进个人作风和整体学风、提升初始培训综合质量和效果、打造学习型集体和组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应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的原则,遵循“统筹兼顾、公平公开”的思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一系列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激励方案。

3.1 落实绩效管理

要大胆打破“大锅饭”思维,在公平公正的评价模式下,将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与培训期间作风表现挂钩,奖优罚劣、赏罚分明,在收入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和区分度,让表现优异、态度端正的学员感受到支持和认可,让浑水摸鱼、消极应付的学员体会到失落与懊悔,通过分配制度的合理重塑有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开展评优竖先

在为期3~4个月的初始培训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评优竖先活动,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和载体,切实宣传好优秀典型,弘扬好榜样力量,注重价值引导、着力风气营造。让成绩突出、作风优异的学员“上红榜,戴红花”,从中获得巨大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出“再接再厉、戒骄戒躁”的韧劲;让暂时落后、作风漂浮的学员“找差距,补短板”,从中体会深深的失落感与愧疚感并进一步激发出“知耻后勇、迎难而上”的拼劲。

3.3 突出结果导向

在岗位分配过程中,要在一定范围内向培训成绩倾斜、向综合表现倾斜,在满足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给予特别优秀学员一定的岗位自主选择权,进一步激发其“干事创业、献身空管”的激情和热情。同时,将培训考核结果输出到新员工下一步分配单位,作为新员工接收单位了解学员的“第一印象”和个人年度评优评先的部分依据。

结束语

人才是行业兴旺发达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是组织和集体高质量发展的最宝贵财富。对于管制运行单位而言,成熟管制员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已逐渐成为各单位的“核心资产”和“稀缺资源”。管制专业新员工初始培训作为管制员职业培养的“第一课”,有着“先入为主”的特殊优势,理应在作风教育、习惯养成、价值引导等方面为管制员队伍人才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与贡献。管制新员工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需要我们时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建章立制、创新思路、有的放矢、狠抓落实。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管制专业新员工初始培训工作一定能够为空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唐卫贞,陈亚青.《初级管制培训中学员管制意识的培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03)

  2. [张海天.《空管见习管制培训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5(04)

  3. 韩尚.《空中交通管制差错中的人为因素研究》[J].科技传播,2012(03)

  4. 文学正.《如何杜绝影响空管安全的人为因素》[J].民航管理,2013(12)

  5. 伍世青,衡丹.《防止空管人为因素危及飞行安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

  6. 张平,田小强.《浅谈PDCA循环在空管培训过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8(10)